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掌握明朝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理解宰相制度的廢除是強化君主專制的必然結果。
(2)理解內閣制與宰相制度之間的區別,培養學生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
(3)掌握軍機處的地位與作用,理解它對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的影響。
(4)理解中西君主制度不同的實質和影響。
2.過程與方法
(1)聯系歷朝歷代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結合明清的社會背景,引導學生分析明初廢除宰相制度的必然性。
(2)通過辯論賽,比較內閣制與宰相制之間的異同點。
(3)利用歷史材料,設置歷史情景,引導學生探究歷史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也極大地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教材分析】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該制度經過秦漢、隋唐、宋元等階段的不斷發展,至明清時期進一步鞏固。明代罷中書省、廢丞相,內閣制為中央輔政機構,協助皇帝處理軍政要務。明清兩代,以六部為中央政務部門,奮力國政,直屬皇帝。皇權兼并了相權,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鞏固。
教學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教學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探究教學法
講授新課
導入 通過前面學習,我們發現自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起,經歷了漢朝的鞏固、隋唐的完善、宋的加強,到元又出現了新的發展。那么,隨著新王朝的建立,該制度在今后的歷史發展中又是如何一番天地呢?
清朝著名思想家龔自珍對當時中國社會的一段深刻描寫。他痛感人才的極度缺乏,才寫下了那首著名的《己亥雜詩》: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泱泱中華大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為何人才如此凋零?也許答案就在本課的內容中。
一、宰相制度的廢除
問題情境: 教師先介紹背景:明朝建立初期,社會矛盾復雜,政局動蕩不安。面對嚴峻形勢,明太祖不斷總結經驗,尋找鞏固封建統治的辦法。明太祖認為,元滅亡的原因之一,是“君不能躬覽庶政”,君主不夠專制,導致“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至天下大亂”。為此,明太祖在登基后就做了這兩件事。一是沿襲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的制度,由中書省左右丞相統管六部,主持全國政事;二是朱元璋在平定天下后,曾經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封了許多王侯。如大將藍玉驍勇善戰,立下大功,被封為涼國公;謀士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但是時隔不久,朱元璋大殺開國功臣,胡惟庸、李善長和藍玉等人相繼被殺。這是為什么呢?(引導學生閱讀p16第一目相關內容回答)
教師歸納: 你們的分析都不錯。由于胡惟庸蓄養私人勢力,利用手中大權操縱朝政,所以被明太祖朱元璋以“謀危社稷”罪名誅殺,同時還有許多人受牽連相繼被殺,從而出現明朝著名的“胡惟庸案”。至此,我不禁要問大家,胡惟庸是怎么掌握那么大權力的呢?
學生探究: 生1:從教材第20頁“歷史縱橫”欄目中的資料可以看出,胡惟庸善于阿諛逢迎,因而深得明太祖的信任,逐步得到提拔,官至左丞相,權傾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