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
生2:胡惟庸掌控大權與明朝初年的中央和地方政權結構有關。明朝剛建立時,一方面在中央設中書省,由中書省左右丞相統轄六部而管理全國行政事務,另一方面廢除地方行中書省,代之以“三司”,由“三司”分管地方行政、軍政和監察,“三司”之間相互牽制,各自隸屬不同的中央各部門。這樣,地方上的權力就被集中到中央,而中央的權力又集中到中書省,于是宰相的權力就被擴大了。胡惟庸官至左丞相,官位居右丞相之上,所以就能獨攬大權。
師:正是由于宰相權力過大,所以朱元璋在處死胡惟庸的同時,下令廢除中書省和丞相。至此,自秦朝以來延續了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了。有人認為明朝廢除宰相制度,是我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必然。這一觀點正確嗎?請大家探究這一問題。
生1:縱觀我國封建社會一些主要朝代的歷史,皇權與相權之間矛盾一直存在。正是由于這一點,漢朝、隋唐和北宋時期,皇帝都采取措施,限制和削弱宰相的權力,從這一趨勢看,宰相制度遲早要被廢除。
生2: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主要與明朝處于我國封建社會晚期有關。當時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封建皇帝為了鞏固其專制統治,需要更進一步獨攬朝中大權,于是,廢除丞相勢在必行。
師:(小結)通過對以上問題的探究,我們對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的前因后果就比較清楚了。首先,明朝因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權力,導致皇權與相權矛盾進一步激化。其次,胡惟庸擅權專恣成為明太祖加強皇權、廢除丞相的借口。胡惟庸被殺是加強皇權的必然結果。最后,宰相制度的廢除,標志著君主專制統治進一步加強。板書:
1、背景:宰相制度妨礙了皇權的集中
2、過程:廢中書省和丞相,權分六部
(過渡)宰相制度的廢除,極大地加強了君主專制的統治,但隨即就出現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皇帝政務纏身,過于繁忙。由于全國政事繁多,而朱元璋又事必躬親,所以處理政事到了“星存而出,日入而休”的地步。即便如此,仍無法處理好所有國家大事。在這一情況下,內閣產生了,這就是內閣產生的背景了。
二、內閣的出現
1、背景:
2、過程:(引導 學生自主閱讀p17內容,然后歸納)
(1)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2)明成祖,內閣制正式形成
合作探究:明太祖既然廢除了宰相制度,為何又要設立內閣呢?這不是變相地實行宰相制度嗎?
學生回答:
教師講述:內閣的設立并不是變相的宰相制度,因為他們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盡管內閣權力日益強大,但畢竟不同于宰相制。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大權,其地位十分鞏固。但內閣只是皇帝的侍從咨詢機構,并沒有決策權,始終不是明朝中央一級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它只是一個內侍機構、咨詢機構。雖然曾經出現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如課本上提到的首輔張居正,但他的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職位,而來自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一旦失寵,地位便一落千丈。大家課后可以看一下18頁學思之窗。因此,盡管有人認為首輔即變相重設的宰相,但是內閣是不可能對皇權起到制約作用的。
過渡:盡管宰相制度的廢除,標志著明朝君主專制統治進一步加強。然而,偌大的大明江山終也難逃滅亡的厄運,取而代之的是以滿洲貴族為主體而建立起來的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