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五單元《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建樹》-
一、課程標準
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二、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新課程教材中,為了更好地體現新中國外交的階段特征,編者分三個階段編寫了《現代中國的外交關系》。按照三個階段編寫,體現了階段特征,便于學生掌握新中國外交的發展線索。本節教材講述的是第一個階段,即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是新中國外交的奠基時期。
本課導言部分提出了本課的探究內容和需要重點理解的三個概念。教材內容主要分三目,第一目“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主要寫了四個問題:① 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② 毛澤東主席在新中國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則,是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確表示。③ 建國初我國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針所包含的主要內容,也是這一目的核心問題。課本逐條解釋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的含義。④ 新中國沖破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的孤立政策,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交。其中最突出的成就──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赴蘇訪問,并同蘇聯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取代舊中國同蘇聯簽訂的、有損中國權益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
第二目“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教材首先敘述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經過、內容的準確表達,然后重點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指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事務中產生的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第三目“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主要講述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政府的積極外交活動和成就──參加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并發揮積極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課本重點講述了面對帝國主義對會議的干擾破壞,及與會國之間的矛盾分歧錯綜復雜的情況,周恩來鮮明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呼吁各國撇開分歧,加強團結合作。這為會議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我國建立和加強同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創造了條件。
教材內容比較詳細地再現了一些歷史過程,補充了一些趣味性強、較簡短但又具有較強說服力的史料,使學生對新中國外交風云能獲得比較多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新中國外交活動進行進一步探究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1)識記:外交方針的主要內容;中蘇建交、《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周恩來于1953 年12月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
(2)理解:結合中國近代歷史和建國初期的國際環境,理解我國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3)運用:探究新中國獨立自主外交與舊中國屈辱外交的根本區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是什么?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的搜集資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發展在社會中學習、網絡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采用講述法、啟發式、討論探究式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開展師生雙向交流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獨立自主是新中國外交的根本方針,它貫穿于新中國外交的各個領域。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也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日內瓦會議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萬隆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新中國為了徹底改變舊中國的屈辱外交、打破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孤立和封鎖、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進行了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