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教師講述:一方面:二戰中,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強國英、法、德等受到了嚴重的戰爭創傷,戰后,實力銳減。美國則利用戰爭大發橫財,戰后,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成為新的世界霸主。另一方面:二戰后,在蘇聯的支持和影響下,歐亞兩洲建立了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
兩大陣營相互對抗、斗爭,對國際局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世界處于動蕩不安之中。這是這一時期國際關系的最突出特點。
在這樣嚴峻的國際形勢下,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了。毛澤東主席在新中國成立那一天就向全世界莊嚴宣布,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多媒體展示: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教師提問: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的基本外交方針有哪些?
學生活動:結合多媒體展示,填表。
多媒體展示:
內容
含義
意義
“另起爐灶”
不承認舊的屈辱外交關系,而在新的基礎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關系
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先消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一切特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
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奠定了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外交關系的基礎
“一邊倒”
堅定不移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在國際交往中不致孤立
多媒體展示:
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了“一邊倒”的外交方針,其主要特點是( )
a.發展與鄰近國家的關系 b.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c.發展與第三世界國家的關系 d.重點發展與亞洲國家的關系
教師分析:“一邊倒”是指堅定地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這是因為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國際上出現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同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尖銳斗爭的局面。美國采取“扶蔣反共”的政策,站在中國人民的對立面,支持蔣介石打內戰,并把中國納入全球戰略的軌道。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對中國人民的革命給予支持和同情。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帝國主義的包圍、封鎖,這就決定了新中國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聯合的必要性。
答案:b
教師講述:新中國成立后,以獨立自主的原則為引導積極拓展外交空間,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但是,當時開展外交的國際環境對于新中國非常不利。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對新中國采取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威脅的政策。新中國沖破帝國主義的封鎖,建國第一年,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其中,蘇聯是最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同新中國建交的國家。
學生閱讀《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于1950年初在莫斯科簽訂的圖片和歷史縱橫中的內容。
教師講述:20世紀50年代初期,毛澤東主席就提出了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和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思想。據此,周恩來總理于1953年底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進一步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