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教師提問:亞非會議何時召開的?這次會議有何特點?
學生回答:亞非會議于1955年4月在印尼的萬隆召開。這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下自行召開的會議。
教師提問:周恩來在講話中提出應該“求同存異”,你認為亞非國家和人民共同之處是什么?
學生回答:亞非國家有著相同的歷史遭遇,都遭受過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和統治,另外還有共同的愿望,即解除殖民主義的奴役和災難。
教師提問:“求同存異”中的“存異”指什么?
學生回答:是指各國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教師總結:在各國代表團的共同努力下,會議就經濟、文化合作和維護世界和平等問題達成了協議。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的宣言》。會議所表達的亞非人民團結一致反對殖民侵略,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反對侵略、維護和平,促進亞非各國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譽為“萬隆精神”。會議有力鼓舞了亞非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新中國通過參加萬隆會議,樹立了嶄新的國際形象,開拓了外交新局面。
多媒體展示:
1955年在亞非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主要針對( )
a.外來勢力對中國的敵視 b.美國利用中國臺灣問題制造緊張局勢
c.有的與會國反對共產主義,對中國懷疑 d.帝國主義破壞會議和各國間的分歧
教師分析:此題屬于最佳選擇題。做題關鍵把握兩方面問題:第一,要搞清1955年召開的亞非會議是歷史上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由亞非各國自主召開的國際會議,其中a、b|、d三項均包含帝國主義國家因素,所以不符合題意不能選。第二,要明確“求同存異”這一方針提出的背景,是在當時一些國家影射社會主義中國的形勢下提出的,所以c項與史實相符,正確選項只能選c。
答案:c
課堂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新中國在建國初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在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指導下,開拓了嶄新的外交局面,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和萬隆會議,同許多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也使我們看到了新中國的光明未來。
課后探究:1.你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應該建立一種什么樣的外交關系?為什么?
2.新中國成立初期,取得了哪些舉世矚目的外交成就?
備課資料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訪問蘇聯。毛澤東向斯大林建議:中蘇應簽訂一項新的條約,以代替舊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蘇聯表示同意。接著,周恩來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到蘇聯進行談判。2月14日,雙方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以及《關于蘇聯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等文件。兩國外長互換三個照會,聲明1945年8月14日蘇聯政府同中國國民黨政府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及各項協定失效,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已經獨立的現實。
《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包括前言和六個條款,有效期30年。它的主要內容是:“締約國雙方保證共同盡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間接在侵略行為上與日本相勾結的任何國家之重新侵略與破壞和平。一旦締約國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與日本同盟的國家之侵略,因而處于戰爭狀態時,締約國另一方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締約國雙方均不締結反對對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參加反對對方的任何集團及任何行動或措施”;“雙方根據鞏固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利益,對有關中蘇兩國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國際問題,均將進行彼此磋商”;“雙方保證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及不干涉對方內政的原則,發展和鞏固中蘇兩國之間的經濟與文化聯系,彼此給予一切可能的經濟援助,并進行必要的經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