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板書: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多媒體播放:周恩來訪問印度以及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有關文獻資料。
教師強調學生理解記憶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
教師講述:1954年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時,同上述兩國正式倡議將這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此后不久,毛澤東又明確提出:“應把五項原則擴展到所有國家的關系中去。”他還說:“中國愿意同一切國家包括美國在內和平共處。”50多年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同。
教師提問: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有什么歷史意義?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是新中國外交方針的拓展,這些原則現已為世界許多國家所接受,被認為是處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是現代國際法的重要內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因為它是在我國實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前提下提出的,既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又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唯有建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的國家關系最可靠,最有生命力,最能促進國際局勢的穩定與健康發展。遵循這些原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也能和睦相處,違背這些原則,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也會發生尖銳對抗。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建立新型、平等、和諧的國際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貢獻,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贊揚。
舉例:在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時,遭到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反對。在朝核問題上,正是因為中國奉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對話代替對抗,不干涉朝鮮內政,所以在六方會談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得到國際社會的肯定。
教師講述:為了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中、蘇、美、英、法等世界大國于1954年在瑞士日內瓦舉行國際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五大國身份的重要國際會議,同時也說明新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多媒體播放:新中國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的圖片。
教師講述:中國政府積極參加國際事務,擴大外交成就。1955年4月,中國派出的以周恩來為團長的代表團參加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的會議。這是亞非歷史上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由亞非國家自己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的會議。在會議上,針對極少數國家發表的影射攻擊中國的言論,周恩來發表了講話,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教師簡要講述“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共同體會中國代表團面對壓力和危險,毅然接受邀請,出席會議。
多媒體展示:
“亞非的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曾受過,并且現在仍然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我們的會議應該是求同存異。會議應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
——周恩來在亞非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