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復習教案(舊人教版)
高三歷史:1.6
一、春秋時期奴隸制度的瓦解
1、政治上:周王室衰退微,"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分封制瓦解。
(1)諸侯爭霸特點:
①各國以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隊為基礎
②以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它諸侯國的支配權為目的
③前期基本上是北方諸侯國稱霸中原,中后期南方諸侯國進入中原爭
(2)春秋五霸:
①一說: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②另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兩種說法都有齊桓公、晉文公和楚莊王;注意位次不能顛倒)
(3)典型事件: (原因-概 況-影 響)
齊桓公稱霸
①齊國是東方的富庶在國②齊桓桓公改革增強了實力:a、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根本點);b、改革軍制、設常備軍(最早設 );c、提出"尊王攘夷"口號,借以發展齊國勢力(客觀上維護了中原華夏族先進文化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如 援燕打退③ 助衛挫敗狄人;聯合諸侯討伐楚國。 ① 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② 滅掉30多個諸侯國,成為霸主;③ 丘(河南蘭考境內)會盟,其霸主地位得到周王正式承認(標志) 成為春秋時期 第一個霸主
晉楚爭霸
①晉文公改革使晉國成為北方強國;②南方楚國勢 力向北發展至黃河流域,威脅到晉國利益 城濮(山東鄄城西南)大戰(標志),晉軍誘敵深入,打敗楚軍。 晉文公霸業確立
吳越爭霸戰爭
春秋末年,長江下游的吳國和錢塘江流域的越國也參加爭霸戰爭 先吳國打敗越國,后越王勾踐"臣 薪嘗膽"。國力增強,最終 掉吳國。
(4) 性質:奴隸主集團之間的兼并戰爭
(5) 影響:
①積極影響:
a、客觀上起到了瓦解奴隸制的作用(最大意義)
b、 破壞了原有的分封制(諸侯爭霸反映的實質問題)
c、使奴隸制周王室名存實亡
d、 各國的改革促進了社會進步
e、 奴隸主貴族 機開墾私田據為已有,并侵占公田
f、 大國兼并小國,諸侯國數目減少,華夏族和其它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
②消極影響:爭霸戰爭,造成社會動蕩,生產受到破壞,人民生活困苦
2、經濟上:井田制瓦解
(1)概念"公田"和"私田":
①公田:春秋以前,奴隸主貴族把井田叫做"公田"
②私田:;春秋以前,奴隸主貴族驅使奴隸開墾的茺地,不向國家納稅,被稱為"私田"
(2)瓦解的根本原因:生產力的提高(標志是鐵器--鐵鋤、鐵斧和牛耕的使用)
(3)過程:
①為增加財政收入,魯國實行新稅制,承認私田合法。標志著封建生產關系產生。
②一些貴族化公田為私田,采用新的剝削方式(封建地租剝削),封建地主和農民產生。
③從魯國開始,井田制相繼在各國瓦解了。井田制的瓦解,標志著奴隸社會的逐步瓦解(最能體現春秋歷史特征)。
(體現的原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3、意識形態:老子對社會巨變感到無能為力, 子竭力挽救奴隸主統治。
(春秋后期的幾對矛盾:奴隸主貴族和奴隸的矛盾;封建地主和農民的矛盾;新興地主和奴隸主矛盾 )
二、戰國時期封建制的確立
1、戰國時期
(1) 得名:各諸侯國連年進行兼并戰爭
(2) 時間: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3) 地位: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開端
2、戰國七雄:
(1)"七雄":指戰國時期的七個主要諸侯國齊、楚、秦、燕、韓、趙、魏(韓趙魏是戰國初期由晉國分裂而成的新諸侯國;"七雄地理位置記憶法: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