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經濟和社會變革》復習教案(舊人教版)
(2)混戰目的:繼續爭奪土地和人口
(3)影響:人民 受的災難更加嚴重;國家由分裂逐漸走向統一。
(4)性質:
①第一階段:是封建地主集團之間的兼并戰爭,彼此之間沒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
②第二階段(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國進行的是統一全國的正義之戰
3-封建制的確立
(1)各諸侯國先后開展變法運動(最終途徑),歷經100多年,確立了封建制度。
(2)商鞅變法:
①歷史背景:
根本原因:生產力的 速發展
經濟基礎:封建土地所有制產生(三個來源:奴隸主貴族占田、立功將士得田、大商人買田),封建經濟發展
階經基礎:新興地主形成(三個來源:部分貴族、立功將士、大商人),他們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經專政。
直接原因:為取得爭霸戰爭勝利
理論依據:"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體現了新興地主的改革精神和進取精神)
各諸侯國都在進行變法
②開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
③內容及作用
廢井田,開阡陌 承認土地私有權 對秦國封建起了決定性作用
廢除奴隸主貴族爵祿特權 獎耕戰,按軍功授爵和賜田 ,生產糧帛多的人免除徭役,重農抑商。 獎軍功提高了軍隊戰斗力;重農抑商是由當時的歷史特殊性決定的,鞏固了封建統治基礎;實現了富國強兵。
廢除分封制 建立縣制 中央集權制的初始,對后世影響最深遠
④評價:
性質:是戰國時期比較徹底的一場地主階級改革
改革符合新興地主級愿望,順應了封建制度逐步確立的歷史潮流
秦國舊制度廢除了,封建經濟得到發展(最大作用),成為七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
為秦滅六國,統一全國準備了條件
⑤成功原因:
順應了時代潮流
指導思想正確
措施符合國情和民意("民"主要指新興地主階級)
商鞅本人的才能
秦孝公支持
奴隸主貴族勢力削弱
3、封建經濟的發展
(1)條件:
①在封建制度下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表明封建制度適應了生產力的發展狀況)
②鐵農具(鋤、斧、鏟、犁)和牛耕的推廣,提高了生產力
③各諸侯國為增強實力,紛紛采取了措施,發展生產(政策保障)
④天文歷法的進步,指導了農事活動
(2)表現
鐵農具 鐵鋤、鐵斧、鐵鏟、鐵犁(鏟、犁是新增的)
牛 耕 推廣
水 利 各諸侯國都興修了水得工程;李冰在成都附近的 江流域修建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都江 ,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鄭國在秦國咸陽附近開鑿鄭國 ,灌田徑多畝。(秦國成就最突出)
冶鐵業 春秋后期開始,用木炭做燃料,用皮囊鼓風,冶煉生鐵;戰國時期,各國都有冶鐵中心,最著名的是楚國的宛(河南南陽),趙國的邯鄲(河北邯鄲)
煮鹽業 山東海鹽、山西池鹽和石鹽,有些大商人經營煮鹽業富比王侯
手工業制 作 絲麻織品和漆器精美
商品種類繁多 中原市場可以買到四方特產
封建城市興起 一些諸侯國的都成如齊國 淄、趙國邯鄲、魏國大梁(河南開封)楚國郢(湖北江陵西北)(邯鄲既是冶鐵中心,又是新興封建城市),人口眾多,商業繁榮,發展成為新興的封建城市。
貨 幣 各諸侯國都鑄造貨幣,如秦半兩、齊刀幣、楚蟻鼻錢、趙鏟形幣等,促進商業的發展
(2)作用:封建經濟的發展,增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實力,鞏固了封建統治。秦國封建經濟發展最突出,結果在軍事斗爭中處于絕對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