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復習教案
③ 新中國同蘇聯等國建交。可以用幻燈打出“毛澤東和斯大林”“毛澤東訪問蘇聯”等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在建國第一年里新中國所取得的突出外交成就。講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如果課時允許,也可以補充中蘇簽訂相關協定的文字材料,讓學生分析舊中國與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區別。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目,首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或者展示有關的音像材料,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措辭修改完善的過程;然后,結合二戰后的歷史,重點引導、啟發學生,分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有什么歷史意義?
“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一目,主要講清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兩次國際會議。關于日內瓦會議,教材對會議的兩個階段、內容、結果都作了明確的介紹,教師主要強調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地位參加的國際會議,中國代表團在會議上起了積極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關于萬隆會議,教師簡要介紹這次會議的背景、情況,然后補充有關材料,突出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為會議的成功召開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小結:以知識結構總結建國初新中國的外交建樹,指出經過這一時期的外交工作,新中國在國際上已經站穩了腳跟,為中國外交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教學案例
案例一 本課導入
準備5組材料,制作成幻燈片,依次播放:圖片1: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時的情景;圖片2:19xx年《辛丑條約》簽訂時的情景;圖片3:袁世凱政府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的情景;材料4:1946年蔣介石政府與美國簽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材料5:毛澤東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國建交原則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看完后,請學生談談感受,說明新中國外交與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質區別,指出新中國成立后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此導入第一目的學習。
案例二 舊中國與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區別
組織學生閱讀下列兩段材料:
材料1 為保全俄國水師在中國北方海岸得有足為可恃之地,大清國大皇帝允將旅順口、大連灣暨附近水面租與俄國,……在俄國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調度水路各軍,并治理地方大吏,全歸俄管……──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3月)
材料2 締約國雙方同意一俟……不遲于一二年末,蘇聯軍隊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順口海軍根據地撤退,并將該地區的設備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現時大連所有財產,凡為蘇聯方面臨時代管或蘇聯方面租用者,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收。──中蘇《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1950年2月)引導學生回答:清政府與新中國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區別?然后老師指出:清政府對外妥協,出賣國家主權;新中國則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案例三 閱讀【資料回放】,導入萬隆會議
讓學生首先閱讀【資料回放】的有關內容,提問: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什么一定要出席萬隆會議(分析中國代表團出席萬隆會議的目的和必要性)?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總結:中國是亞非地區最大的國家,萬隆會議是亞非國家發起的,是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第一次大型國際會議,這本身就反映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亞非人民在維護民族獨立和世界和平,促進各國友好合作的共同愿望。另外,消除與會各國對中國的疑慮,爭取他們的信任,使他們理解并支持中國,也是十分必要的,所以中國代表團面對壓力和危險,毅然接受邀請,出席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