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第四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人教版必修二)
重點: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變及其影響;“重農抑商”政策時事的原因和評價;
“閉關鎖國”政策實施的背景及其評價。
難點:井田制的瓦解;“重農抑商”政策的評價;歷代政府的經濟政策與時代特點的關系。
課前自主學習
1.我國古代土地制度土地國有制有 和 等,而土地私有制確立于 時期。為保證封建小農經濟的發展和政府賦稅收入,各代均采取 政策。
2.中國的海外貿易歷史悠久,明代初期仍歡迎海外各國來華進行官方貿易。但是, 后來又下令實行海禁。
3.清代初年,為了對付 人民的抗清斗爭,厲行海禁、遷界,實行 政策。
4.清代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妨礙 的開拓,抑制 ,阻礙 的滋長。
課堂合作探究
知識點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的土地公有制:在原始社會,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共同勞動,平均分配。
2.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井田制
(1)夏、商、周時期,土地歸國家所有,一切土地屬于國王。國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賜給諸侯。諸侯又將土地分賜給卿大夫。受田者只能世代使用,不得轉讓與買賣土地,并要向國王
繳納貢賦。(2)春秋時期,由于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現了許多私田,其主人隱瞞不報,不向國君交納賦稅,加之戰爭頻繁,在井田上耕作的勞動力不斷減少,井田制日趨瓦解。(3)公元前594年,魯國首先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按畝納稅。其他諸侯國相繼進行稅制改革,井田制徹底瓦解。
3.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
(1)土地私有制:①形成原因:根源在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末期,各諸侯國進行的稅制改革加速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②形成:春秋末期各諸侯國的稅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國有向私有轉變,并形成了新的剝削方式;戰國時期的各國變法,最終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③發展演變:從戰國時期開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現象一直存在。
(2)土地國有制:①曹魏推行屯田制,分為軍屯和民屯,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②均田制在北魏時開始實行。隋代和唐代前期繼續實行這一制度,并進一步完善。均田制條件下,政府進行授田,并規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主要部分不能買賣,授田者死后歸還給國家。唐朝中期以后,隨著土地兼并與土地買賣的頻繁,均田制逐漸瓦解。
【例1】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反映了 ( )
a.封建生產方式比井田制進步 b.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c.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 d.上層建筑對經濟發展的反作用
【變式題1】從西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戰國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直接反映了 ( )
a.封建王權的建立 b.分封制的瓦解
c.土地所有制的變化 d.上層建筑的變化
知識點二:“重農抑商"
1.商周時期,國家曾鼓勵、支持商業發展,商業發揮著重要作用。
2.戰國時期以來,為禁止農民棄農經商,穩定農業生產和封建政權統治,商鞅變法首創“重農抑商”。后繼的封建統治者大多繼承重農抑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