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第四課《古代的經濟政策》學案(人教版必修二)
3.西漢初年,統治者推行一系列經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賈的勢力。
4.明清統治者繼續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
(1)明清兩代繼續執行重農抑商政策。明太祖即告諭戶部大臣,理財之術在于“使農不廢耕,女不廢織,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強調“農為天下本務,而工賈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畝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勸導,使民知本業之為貴”。
(2)明清重農抑商的主要措施
①專賣制度和歧視商人:明清兩代都繼承傳統的專賣制度,由官府壟斷鹽、茶等重要商品的經營,獨占專利。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明初商稅三十抽一,后來商稅名目漸多,稅率也不斷提高。明神宗時,派遣大批宦官充當礦監、稅使,四處設置榷稅關卡,任意征收商稅,幾乎是“無物不稅,無處不稅”。清代也是關卡林立,“關津有過路之稅,鎮集有落腳之稅”。此外,官府還有許多歧視商人的規定。如明政府曾規定,商賈只許穿絹、布縫制的衣服;農家有一人經商的,也不許穿綢、紗縫制的衣服;還規定商販和仆役、娼優等下賤之人禁止穿用貂裘,商賈及技藝之人的家用器皿不許用銀。②手工業官營:明清兩代都組建了龐大的官營手工業。據統計,明前期官營手工業占用的工匠達到三十萬人,加上為官營手工業服務的民夫共約一百八十萬人。清代雖將官匠改為雇募,但仍保留相當規模的官營手工業。官營手工業的存在,大大限制了民營手工業的發展空間。不僅如此,明清政府還采取征收重稅、壓價收購等種種手段,壓制民營手工業的發展。
(3)重農抑商政策的影響:明清的重農抑商政策,不僅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而且強化了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然經濟,使之遲遲難以瓦解。
【例2】從戰國時期開始直至清朝前期,重農抑商政策一直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占主導地位。對上述問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自給自足的生產特點使商品經濟被輕視 b.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必須關心農民利益
c.農業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 d.國家人口以農民主為,沒有廣闊的商業市場
知識點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1.明初的“海禁"
(1)原因:明朝初期,東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由于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明朝的統治,明太祖下令實行海禁,“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的主持下進行。
(2)表現:如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時,也與海外各國廣泛開展了官方貿易。
(3)變化:倭寇之患消除以后,明政府重新開放海禁,允許民間與各國進行貿易,但基本上實行閉關政策。
2.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代初年,為了對付東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爭,厲行禁海、遷界,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無許片帆人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正常的海外貿易陷于停頓。
(2)清統一中國臺灣后,一度開放海禁,設立澳門、漳州、寧波、云臺山(在今江蘇連云港)四個港口作為通商口岸。但是,由于擔心沿海居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僅僅過了二十多年,康熙帝又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