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鴉片戰爭
第10課 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① 識記虎門銷煙、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
② 理解本單元包括這課沿著兩條線索展開:既是西方列強侵略奴役中國人民的歷史,又是中國人民反抗壓迫,爭取民族獨立的歷史。
2、 過程與方法:掌握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運用問題進行探究,學會運用發展聯系的觀點來分析解決問題。
3、 情感和價值觀:深刻認識西方列強在中國近代歷史中對中國帶來的殖民主義災難,并體會中國人民不屈不撓,艱苦斗爭的民族精神。
【重難點】
1. 教學重點:戰爭的原因,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及內容。
2. 教學難點:聯系條約的內容分析戰爭的影響。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授課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這3件珍貴而且飽含著中華民族百余年血淚的文物分別叫做牛首、虎首、猴首,出自于圓明園,xx年,它們在嘉士德和蘇富比兩家拍賣行在香港舉行的拍賣會上公開露面,無數華夏子孫為此震驚、憤慨、抗議;國家文物局也嚴正申明,要求兩家拍賣公司停止拍賣。但正義的呼聲竟沒有得到回應,為防止國寶再次流失,保利集團到現場參與競拍,并以3317萬港幣競拍成功。歷經140年歷史滄桑之后,這三件文物終于重歸故里。
思考與判斷:百年的中國屈辱史是從何時開始的?從這段歷史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教訓?
一、鴉片戰爭(1840—1842)
(一) 歷史背景:戰爭爆發前中國與世界
1、 清政府:危機四伏(幫助學生從政治、經濟、國防等各方面全方位把握)
2、 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列強:蓬勃發展(運用比較法來認識中西對比的巨大差距)
思考: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怎樣處理與中國的關系,這種關系的本質是什么?
回答:西方列強為了發展工業革命,要奪取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中國成為他們覬覦的對象。實質上想要打開中國的大門。
思考:英國所采取的對華步驟:
1、 首先與中國展開正常的貿易往來:“敲門”。但由于中國自然經濟的抵御,中國處于出超地位。英國處于入超地位,英國沒有達到打開中國大門的意圖。
2、 英國開始對中國進行鴉片走私:“推門”。英國這樣做的直接目的改變對華貿易逆差,根本目的是還是想打開中國的大門。
3、 英國的鴉片走私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危害,特別是嚴重危害了清王朝統治。中國開始了禁煙運動(高潮是虎門銷煙)中英兩國的民族矛盾迅速激化,英國借此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砸門”
通過幫助學生理清英國對華政策的演變,從而掌握英國發動對華戰爭的根本原因。
拓展:有人認為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就不會發動鴉片戰爭。請大家結合史實對此進行判斷。
(二)、戰爭經過:
1、 爆發標志:1840年6月,英國艦隊駛入廣東海面進行挑釁。
2、 過程:第一階段:1840年6月—1841年初,清政府由被迫抵抗轉向妥協投降
第二階段:1841初—1842年8月,英國開始擴大戰爭,清政府最終屈服求和。
穿插思考1:在整個鴉片戰爭中,與清政府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人民的反抗。
請列舉中國人民反抗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