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服飾
第10課 服飾 [教學目標]1.知道服飾的類別、構成和功能;理解中國服飾發展的歷史文化因素、自然環境對服飾及生產力的限制以及生產力對自然環境的突破、文明交流對服飾的影響以及對生產力的促進及與文明其他要素之間在歷史中的交互影響;理解服飾作為等級結構的重要內容,是社會階層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對服飾等基本物質生活的需求促進生產力的變化并從而造成社會結構的改變。
2.通過教師對服飾的類別與功能的示范講授與學生的模仿歸納,使學生初步掌握史學分類歸納的方法;通過教師對自然環境等文明要素與服飾之間歷史的、發展的交互關系的分析講授,使學生初步掌握以文明史的分析方法理解歷史中的文明現象;通過教師對史料的分析講授,使學生初步理解“論從史出,史由證來”的歷史學歸納方法。
3.理解服飾的歷史是人類在自然與社會的歷史變遷中求生存、求發展過程的一部分,人類的每一處微小的進步都要通過復雜的歷史變遷與艱苦的努力取得,從而激發學生理解歷史、熱愛生活的情感態度;并通過對中國古代服飾的豐富燦爛的文化、貢獻、成就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點與難點]
重點:各種文明要素對服飾在歷史中變遷的交互影響。
難點:各種文明要素對服飾的交互影響在歷史中的變遷。
說明:
1.服飾并非受到單一要素的影響,而是處在多種要素的共同作用下,這種作用在歷史中具有時代差異;服飾又對這些文明要素具有反作用,或是通過某些文明要素對另一些文明要素發生間接的作用。理解各種文明要素對服飾在歷史中變遷的交互影響為本課的重點。
2.自然環境在服飾出現的初期有著近于決定性的影響。但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活動范圍的擴大、不同地區間交流的增加、服飾開始逐步變得多樣化,自然對服飾的約束逐步減;人類在步入等級社會之后,服飾成為社會階層差異最突出的表征,其標識功能增強,歷史文化也賦予服飾更多的內容,服飾本身也成為等級社會下的歷史文化的一部分;社會對服飾的需求刺激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終于使人類社會得以突破等級社會結構并進入現代社會;在現代社會中,服飾保留了歷史賦予的功能與類型,但又與以往有所不同。如何理解其中的復雜關系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設計]
1. 導入新課。 2.追溯服飾的早期歷史,同時分析自然環境對服飾的影響、服飾的分類、服飾的御寒與裝飾等功能,講授生產力的提高及文明交流的擴大對服飾的影響。 3.服飾與人類一同進入等級社會。分析服飾與等級社會的關系及服飾的標識功能。 4.社會需求刺激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提高導致等級社會結構被打破,服飾隨之進入現代社會。
5.總結歸納。
[資料附錄]
材料一:根據他(一名神甫)的記載,1696年當地有錢的農民為了穿著不惜犧牲一切:“青年男子頭戴金邊或銀邊的帽子,衣著與此相稱;青年女子梳的發髻足有一尺高,其他服飾同樣講究”!剂_代爾(法)《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第一卷,三聯書店1992年版, 367頁。
材料二:塞維尼夫人一六八〇年接見一位女佃農。但是這位“標致小農婦穿一件配上波紋綢里子的荷蘭呢長袍,袖子上還有開縫……”——布羅代爾(法)《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第一卷,三聯書店1992年版, 36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