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課 服飾
材料三:文革剛開始的時候,全國都穿軍衣、系皮帶、戴袖章和像章。……一開始是把軍衣里面的白色襯衣領子翻在外面。……人們利用家里的布頭,做出各種各樣的“假領子”。……漸漸地,軍衣也不能滿足人們的欲望了。……人們……把褲腿做得又短又窄,窄得僅僅能將腿塞進去。人們把這種褲子稱為高吊褲。腳上不再流行穿軍鞋,而是流行一種“鴨板鞋”――黑色的有點像鴨嘴的布鞋面,兩側縫著兩指寬的松緊帶,白色的塑料底。那時只有上海才能買得到這種鞋,有人去上海出差,回來的時候往往背著一大包“鴨板鞋”。——吳萌《文革往事之二,云想衣裳花想容》,歷史課程網
材料四:誰也無法阻止……穿好衣服的愿望……甚至在最寒酸的角落里人們也講究穿著。——布羅代爾(法)《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第一卷,三聯書店1992年版,367頁。
材料五:服飾的起源。——教科書第48頁;華夏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分別及其與自然的關系——教科書第48—49頁。
材料六:服飾生產技術的進步。——教科書第49頁。
材料七:服飾的標識功能及其與等級社會的關系。——教科書第50——51頁。
材料八:笛福(《魯濱孫飄流記》的作者,18世紀)曾嘲笑倫敦盛行印花(棉)布時的種種荒唐行徑,他指出,貼身女仆比她們的女主人先穿進口花布。——布羅代爾(法)《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第三卷,三聯書店1992年版, 657頁。
材料九:服飾制度根本性的轉變與服飾的現代功能。——教科書第51頁——52頁。
材料十:領帶小史。——教科書第52頁《史海拾貝》。
[板書設計]
自然環境
護體
御寒
裝飾
生產力 服飾 文明交流
(頭衣、體衣、足衣、配飾) 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