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教案
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
1.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改變侵華的戰略方針;汪精衛親日派集團投敵叛國建立偽政權;日本侵略者對淪陷區的經濟掠奪及奴化政策;日偽的殘暴統治和淪陷區人民的反抗。
2.通過指導學生分析日本改變侵華戰略方針的原因及其產生的后果,培養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列舉日本侵略者在淪陷區殖民統治的種種罪行,培養學生整理歷史知識、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日本首相平沼所說的一段話的三個問題的分析,學生能夠將第一個子目內容加以整理,從而使知識系統化。
2.通過小結時對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的歸納,可以將本課內容加以整理,形成整體認識。
3.注重音樂及影像資料的運用,盡量讓枯燥的歷史通過現代化的媒體生動起來。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汪精衛集團投敵賣國,成為可恥的漢奸賣國賊,汪偽政權也就成了日本統治中國人民的工具。汪精衛等人是歷史的罪人,他們的行為將受到中國人民永遠的譴責和唾罵。
2.日本侵略者在淪陷區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推行奴化教育,實施殘暴的法西斯統治,給淪陷區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激發學生堅決地反對侵略、維護和平的情感;同時對今天和平安寧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應該倍感珍惜。
3.淪陷區人民的反抗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斗爭精神,一定程度上打擊和動搖了日偽的統治。正是因為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的不斷反抗,我們才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日本侵華戰略方針的改變及其后果;日本對淪陷區野蠻的經濟掠奪。
難點:日本對淪陷區掠奪的內容、方式和手段。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方面:查閱相關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包括
1.影像資料:《鐵道游擊隊》片斷。
2.音樂資料:歌曲《在松花江上》、《游擊隊之歌》。
3.圖片資料:《日本在淪陷區推行奴化教育》等相關圖片。
4.文字資料幻燈片:抗戰的防御和相持階段的時間劃分、日本首相平沼所說的一段話、日本對中國淪陷區經濟掠奪的三種方式和手段、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
學生方面:預習課文,到圖書館或者網上查閱相關資料。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從此,全國性抗戰開始了。在以國共兩黨為核心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的指引下,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了四大會戰,中共也開辟了大量的敵后抗日根據地,兩個戰場互相配合,在抗戰初期取得了一些戰績,也有效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但由于敵強我弱,國民政府又推行片面的抗戰路線,導致正面戰場的接連失敗,大片領土淪陷。這些被日本帝國主義占領的淪陷區人民從此過著亡國奴的生活,忍受著殖民者的百般欺侮與蹂躪。讓我們懷著十分沉重的心情一起走進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
【新課教學】
一、汪精衛集團建立偽政權
1.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在這一問題中,教師要說清楚以下兩點內容:
其一,抗戰的相持階段到來的標志:1938年秋,日軍戰領武漢和廣州,標志著抗日戰爭進入了相持階段。
其二,抗戰為什么會進入相持階段?
這個問題可以分兩個層面講:首先是日本方面。抗戰進入第二年,雖然從具體戰役上看,日本是勝利了,但是從宏觀或整體戰略上分析,日本并沒有勝利。日軍的全面進攻,并沒有摧毀中國的抵抗力量,沒有動搖中國人民的抗戰意志,沒有實現“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計劃。隨著日軍在中國占領區的擴大,戰線延長和長期的戰爭消耗,使得日本兵力、財力、物力不足的根本弱點很快暴露出來,日軍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其次是中國方面。經過戰略防御階段,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節節敗退,人民抗日力量雖有發展,但遠沒有達到足以進行戰略反攻的條件。要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還要經過長期艱苦的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