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教案
向學生強調從七七事變到1938年秋,這段時間屬于抗戰的防御階段。用電子屏幕展示抗戰的防御和相持階段的時間劃分。
防御階段 相持階段
1937年7月-1938年10月 1938年10月-1944年6月
隨著相持階段的到來,在日本帝國主義滅亡中國基本方針不變的情況下,其執行方針的具體方法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2.日本改變侵華戰略方針
這時教師可以給出很短的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文第二段,然后請學生回答“日本改變侵華戰略方針”的內容:集中主要兵力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對國民政府則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
教師可以補充課文小字部分內容,說明日本侵華戰略方針改變的具體表現為1938年11月近衛聲明以及提出的對華關系的三條原則,即“善鄰友好”、“共同防共”、“經濟合作”。日本的這些政策還得到了當時急于推動日本進攻蘇聯的英美的支持。
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方針的改變和誘降活動的結果是使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的投降、分裂、倒退活動日益嚴重,高居國民黨副總裁、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之位的汪精衛居然公開投敵叛國。
3.汪精衛投敵叛國和偽政權的建立
以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是潛伏在抗戰陣營中的一群漢奸,他們的公開投敵叛國不是偶然的,是早有準備有計劃的行動。他們一貫鼓吹“亡國論”,抗戰正式爆發后,他們更是積極宣揚“再戰必亡”的論調,公開破壞抗戰。1938年12月,汪精衛公開投敵叛國。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汪精衛于南京成立了效忠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偽國民政府。汪偽政權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略方針改變的產物,它完全聽命于日本帝國主義,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
在這里教師可以補充介紹汪精衛的生平、權力和地位上升過程以及最終的結局,資料可以從網上下載或者按照教參里的“資料與注釋”中有關部分進行講解。
請學生閱讀下列材料,然后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在電子屏幕上展示出來)
日本首相平沼表示:“蔣介石將軍與其領導之政府,假使能重新考慮其反日態度,與日本共同合作,謀東亞新秩序之建立,則日本準備與之作中止敵對行為之談判。”
請回答:
(1)日本首相平沼的上述表示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
(2)平沼上述表示的內涵是什么?
(3)在平沼上述表示內涵的作用下,國民政府內部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并且在電子屏幕上展示答案:(1)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本侵略者企圖“速決速戰”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2)日本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方針,對國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3)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為首的親日派集團在南京成立了效忠于日本帝國主義的偽國民政府,公開投敵叛國。
對于以上條目的內容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總結為: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略方針改變的原因、內容及結果,以增強對該問題的理解。
日本帝國主義在其占領區通過汪偽政權這一工具進行統治,以實現其在政治上“以華制華”的目標。經濟上則力爭把中國變成侵略戰爭的物資供應基地,以實現其“以戰養戰”的目標。為此,日本對占領區進行了野蠻的經濟掠奪。
教師可以簡要說明什么是“以華制華”和“以戰養戰”。
二、野蠻的經濟掠奪
由于日本是個小國,人口少、國內資源匾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消耗。為了解決戰爭所需,日本加緊了對中國占領區的經濟掠奪,其總方針是要把淪陷區的經濟變成它的經濟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