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主義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教案
請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閱讀課文,對課文中有關日本對中國淪陷區經濟掠奪的三種方式和手段進行歸納和概括,最后教師加以總結:
1.農業方面:強占耕地;低價收購農產品。
2.工礦交通運輸方面:將礦業、鋼鐵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定為“統制”事業,由日本公司專營。
3.金融方面:a.搶占銀行,掠奪金銀和現款;b.開設銀行,發行偽幣,強制淪陷區人民兌換使用;c.不斷增加苛捐雜稅。
以上內容可以在電子屏幕上展示出來,以增強學生的直觀印象。請學生思考問題:綜合上述內容,歸納、概括日本在淪陷區進行經濟掠奪的方式和手段。
學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師可歸納為:一是強占、搶占,如日本對耕地、工礦交通運輸業、銀行的控制就是這樣實現的;二是肆意掠奪,如對農產品、金銀、現款等的占有就是這樣實現的。
日本帝國主義在占領區通過汪偽政權以實現其在政治上“以華制華”的目標;經濟上力爭把中國變成侵略戰爭的物資供應基地;思想上則推行奴化教育,以此來消磨、摧殘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意識。
三、推行奴化教育
電子屏幕展示《日本在淪陷區推行奴化教育》的一組圖片(可以從網上下載),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作為背景音樂,讓學生在低沉的樂聲中感受那段苦難的歲月,以增強感染力。著重指出:
1.日本推行奴化教育的目的:日本侵略者企圖以此消磨、摧殘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反抗意志,實現其同化政策。
2.主要內容
(1)加大初等教育階段在整個學習年限中的比重,從小就向青少年灌輸奴化思想;
(2)日偽出版的教科書以“中日親善”等謬論為基本思想,企圖把學生培養成“順民”;
(3)日語被定為必修課;
(4)學校不得懸掛中國地圖,不得使用“中華”字樣。
對以上內容教師可以舉一事例加以說明:如規定小學讀《孝經》,初中讀《詩經》,高中讀《孟子》來反對一切新的、進步的、抗日的思想,企圖以此來消磨中國人民的反抗意識。
補充課文中小字部分有關社會教育的內容:按照法理學中有關違法的觀點,只有行為違法,而不可能存在思想違法。因為人的思想只要是不表露于外,就不可能產生社會危害性,因而也就不可能違法。然而,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摧殘中國人民的反抗意識,竟然“創造”出了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思想犯”這一概念。
但是,日偽的奴化教育措施,并不能達到他們的預期目的,廣大中國人民是不會忘記自己的國家和民族甘心做亡國奴的。面對日偽在占領區的恐怖政策,淪陷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了各種形式的反抗斗爭。
四、日偽的殘暴統治和淪陷區人民的反抗斗爭
1.日偽的殘暴統治
放映電影《鐵道游擊隊》中有關日軍“掃蕩”和“清鄉”的片段,以形象直觀的影像資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
為了鞏固和擴大占領區、禁絕中國人民的抗日活動,日本侵略者對淪陷區人民實行法西斯專政和恐怖的屠殺政策。淪陷區人民被剝奪了一切民主自由權利,過著亡國奴的生活。日軍先后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在華中發動“清鄉運動”。2.淪陷區人民反對殖民統治的斗爭
放映電影《鐵道游擊隊》中有關游擊隊開展的斗爭場面,形成視覺上的感性認識。
面對日本侵略者用刺刀維護的殖民統治,中國人民并沒有被嚇倒和征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他們采取“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斗爭方針,通過工人罷工、農民暴動等形式,反對日偽的殖民統治,打擊和動搖了日偽的統治基礎。事實證明,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強大的凝聚力的民族,他們困不死、打不散、壓不垮,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