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鴉片戰爭的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分組討論和學生角色扮演,讓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在合作中學會學習,在創新中相互欣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切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沉重教訓,培養學生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認識到必須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
教學重點:虎門銷煙 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鴉片戰爭的原因和對中國的影響
教法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分組討論、角色扮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xx年感動中國的人物中,有刷新了1xx年的記錄,實現了一次偉大跨越歷史的飛人——劉翔;有付出畢生的心血,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專家——袁隆平;還有一位被譽為“在刀尖上的舞蹈”的緝毒英雄——明正彬(多媒體展示明正彬的圖片)他屢次臥底,深入虎穴,經歷生死考驗,屢破販毒大案。
遙想一百多年前,也曾有一位感動中國的、叱咤風云的禁毒英雄——林則徐。今天我們將緬懷英雄的不朽業跡,一起重溫《鴉片戰爭》。
二、探究學習,感悟歷史
(一)、自主學習,提出問題
師:課前教師布置預習任務,新課一開始向學生提問:“這堂課你們希望探究哪些問題?”(教師耐心地聽。
生:提出一系列探究性問題。
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并用多媒體展示。
1、英國走私鴉片給中華民族造成了什么災難?清朝政府是如何應對的?
2、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經過、結果和影響。
3、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有哪些?
4、中國為什么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通過學習本課你得到哪些啟示?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英國走私鴉片給中華民族造成了什么災難?清朝政府是如何應對的?
(1)、教師引導學生從鴉片對人的身體和對國家社會兩方面思考作答;
(2)、在聽取回答后,讓學生談談對待毒品應有的態度;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清政府派林則徐領導了虎門銷煙
(3)、學生活動:召開《虎門銷煙新聞發會布》,學生扮演記者,圍繞虎門銷煙對林則徐進行模擬采訪。使學生在活動中掌握虎門銷煙的時間、地點、成果、方式、意義等。
2、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有人說,鴉片戰爭是由林則徐的過激行為引起的,如果沒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就不會發動戰爭。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正確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3、鴉片戰爭的經過和結果
(1)、突出分析清朝社會各階層對待戰爭的態度。認識清朝最高統治階層腐敗無能,為分析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埋下伏筆。
(2)、學生指出結果:中國戰敗,被迫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
4、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
(1)、學生看書,概括內容的不同方面
(2)、學生活動:學生分別扮演清朝與英國的代表,談判簽訂中英《南京條約》。(讓學生“如臨其境”體會“弱國無外交”的無奈, 為后面得出鴉片戰爭的啟示“落后就要挨打”作了鋪墊。)
5、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設計表格)
鴉片戰爭前后中國社會情況對比表
鴉片戰爭前 鴉片戰爭后
社會性質
社會矛盾
革命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