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鴉片戰爭 教案(一)
教學重點: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的主要內容、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原因、鴉片戰爭的影響
教學難點 :對一些專用名詞的理解和把握、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
教法設計:教師講解,學生就部分問題進行探究。有條件的學?梢岳帽举Y源庫提供的網絡型課件,進行網絡教學。
板書設計 :
中英鴉片戰爭
一、英國發動侵略戰爭
1.英國挑起戰爭(1840.6)
2.英軍侵占香港島和虎門之戰(1841.1關天培)
3.奕山廣州降敵(1841.5)
二、中國人民奮起抗英
1.三元里 牛欄岡大捷
2.定海之戰(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黑水黨
3.吳淞之戰(陳化成)
4.鎮江之戰(海齡)
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1.中英《南京條約》(1842)及其附件(1843)
2.中法《黃埔條約》(1844)和中美《望廈條約》(1844)
四、鴉片戰爭的影響
教學過程 :
導入 新課:
首先,教師可以進行復習提問:清朝封建統治走向衰落時,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其目的是什么?開辟中國市場,推銷英國工業品,掠奪中國廉價的工業原料。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這就是英國侵略中國的根本原因。
英國資產階級先后采取了哪些手段來掠奪中國?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如下步驟:
商品→特殊商品(鴉片)→炮艦
1839年8月,中國禁煙的消息傳到倫敦的英國外交部。10月1日,英國內閣會議決定“派遣一支艦隊到中國海去”。第二年就發生了中國近代史上清政府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較量——中英鴉片戰爭。
一、英國發動侵略戰爭
以這場戰爭為什么叫“鴉片戰爭”?展開討論,最后指出當時如果沒有林則徐禁煙,英國侵略者也會尋找其他借口發動戰爭。
1.英國挑起戰爭(1840.6)
提示學生注意鴉片戰爭開始的標志:以侵略軍封鎖珠江口挑釁為標志,中英鴉片戰爭正式開始。
2.英軍侵占香港島和虎門之戰(1841.1關天培)
教師應該強調當時道光帝的驚恐動搖;突出在談判桌上屈服的琦善和在虎門抗敵殉國的關天培正反兩個人物,給學生以強烈的對比沖擊。
3.奕山廣州降敵(1841.5)
“清逆將軍”奕山秉承道光帝“進剿”以顯“國威”的使命,但這是一個污蔑“粵民皆漢奸”;提出廣東“患不在外而在內”,“防民甚于防寇”的反動主張的昏官。這樣做的惡果,摧殘了抗英力量,有利于英軍侵略。在妄圖僥幸一戰成功失敗后,奕山最終“伏在一隅,半籌莫展”,只好豎起白旗,命廣州知府出城乞和。
二、中國人民奮起抗英
1.三元里人民抗英 牛欄岡大捷
可以請一名朗誦水平較高的學生讀課文中三元里人民抗英的小字內容,然后請學生看“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和旗幟武器”圖!澳嬉淖云苹㈤T以來,未有如此之受創者”。另外特別指出幫助英軍脫出重圍的人是奕山。對此時奕山的行徑,可以引用當時的愛國思想家魏源的詩作加以評價,“前時但說民通寇,此日翻看吏縱夷”——魏源《寰海》。在中國近代史上確實可以看到“洋人怕百姓,百姓怕官,官怕洋人”這樣一個三角關系的怪圈,盡管有的官員并沒有喪失攘夷之志。
2.廈門、定海之戰(葛云飛、王錫朋、鄭國鴻)和寧波黑水黨
這是鴉片戰爭中英軍第二次進攻定海。教師應突出定海三總兵的英勇事跡和寧波一帶的農民組織黑水黨的抗敵斗爭。
3.吳淞之戰(陳化成)
吳淞守將年近七十的江南提督陳化成以死報國恩的事跡,與兩江總督牛鑒臨陣狼狽脫逃形成鮮明的對比,教師通過比較給學生以沖突。
4.鎮江之戰(海齡)
首先,贊揚鎮江守軍的英勇抗敵,可引用恩格斯的話:“如果這些侵略者到處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贝送,還必須聲討英國殖民者犯下的戰爭罪行:攻陷鎮江后,大肆燒殺劫掠。鎮江出現“無市不空,無家不破”,“婦女尸體滿道上”的悲慘景象。
恩格斯指出:“英軍作戰時自始至終采取了極端殘酷的手段,這種手段是和引起這次戰爭的走私貪欲完全相符的!
1842年8月,英國的炮艦終于直逼南京,停泊于南京下關江面。清王朝的最高決策者道光帝派欽差大臣趕到南京,與英軍議和。清政府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較量以失敗而告終。
此時可以思考:為什么愛國軍民的浴血奮戰,但最終中國仍然戰?請同學們來談談鴉片戰爭清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該題難度大,在組織討論中,一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史實中概括結論;二要視學生水平和課堂時間引導討論深度。第一種討論,可從琦善、奕山、牛鑒以及道光帝等人的昏庸、妥協、投降的行為,深刻揭露清朝封建統治的腐敗,得出這是導致清政府失敗的主要原因的結論。第二種討論,可從琦善等人行徑、清軍裝備及作戰情況諸方面,概括出清朝的政治腐敗、經濟技術落后,軍隊戰斗力弱等;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這些鴉片戰爭中出現的偶然現象嗎?結合第5課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情況,得出中國的封建統治已經走向衰落,盡管局部地區愛國軍民奮起抵抗,但是清政府根本不可能在戰爭中組織有效的、始終如一的抵抗。第三種討論,如果學生在分析時談到英國軍事裝備先進;又是蓄謀侵略,教師可從內因外因的角度,引導學生認識清政府戰敗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統治的腐敗,因而無法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有的較量中取勝。
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1.中英《南京條約》(1842)及其附件(1843)
1842年8月29日是中國的“第一個國恥日”。教師可以提問:英國侵略者通過條約獲得了哪些侵略權益?清政府是怎樣喪權辱國的呢?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南京條約》及《南京條約》附件的主要內容并一一分析其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注意結合外交知識分析其破壞中國主權的類型。
2.中法《黃埔條約》(1844)和中美《望廈條約》(1844)
探討為什么美國政府專使顧盛得意洋洋的說“美國及其他國家,必須感謝英國,因為它訂立了南京條約,開放了中國門戶。但現在,英國卻和其他國家,也須感謝美國,因為我們將這門戶開放得更寬闊了。”?
四、鴉片戰爭的影響
中國的門戶向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敞開了。中國社會開始發生歷史性的變化,變化的轉折點是鴉片戰爭,此后,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國侵略者和本國封建統治的民主主義革命。建議教師利用圖示,進行講解。引導學生推導出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革命任務→革命時期的變化這一邏輯關系,得出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一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