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謹言箴》教案
《謹言箴》教案教學目標
1.了解曾國藩其人,形成自己正確而獨到的判斷。
2.了解曾國藩的《五箴》,把握其思想價值。
3.深刻理解《謹言箴》所表達的主旨,養成謹言、慎言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在《謹言箴》所表達的主旨。
教學難點
曾國藩富有爭議的一生。
課時安排
1課時。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曾國藩童年的一件趣事導入,讓學生們了解他在童年時期就顯示出了過人的智慧和能力。
一天,天氣晴朗,年幼的曾國藩從學校放學蹦蹦跳跳地回到了家里。剛放下書包,其父就焦急地說:“我明明煮了五個雞蛋,怎么只有四個了?”于是就把曾國藩叫來,對他說:“煮熟的雞蛋是分給你們吃的,現在少了一個,不知是哪個偷吃了,快幫你母親查一查。”曾國藩思索了一下,答道:“這個很容易,我有辦法查出來。”說罷,曾國藩端出一個臉盆,倒了幾杯茶,把家里的人都喊攏來,叫每人喝一口茶水,吐到盆里,他站在旁邊觀察,結果有一個傭人吐出的茶水里夾有雞蛋黃粉。曾國藩的父親高興極了,覺得兒子聰明。
在學生對曾國藩有初步興趣之后引入課文,進行作者介紹。
二、作者介紹。
曾國藩(1811—1872),晚清重臣,洋務派首領,湘軍創立者和統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洋坪(今屬雙峰)人。道光十八年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與大學士倭仁、徽寧道何桂珍等為密友,以“實學”相砥礪。平時有感于政治廢弛,主張以理學經世。十七年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1853年初,為對抗太平天國,以在籍侍郎身份在湖南辦團練,旋護編為湘軍;至1864年7月,終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對太平天國起義的鎮壓。朝廷褒功,封曾國藩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賞雙眼花翎。1865年調任欽差大臣,圍剿捻軍,戰敗去職。與李鴻章、左宗棠等從事洋務,舉辦軍事工業,成為清末興辦洋務事業的首創者。1870年任直隸總督,查辦天津教案為輿論所譴責。曾國藩畢生服膺程朱理學,又主張兼取各家之長,認為義理、考據、經濟、辭章四者不可缺一,但始終將理學放在首要地位。于古文、詩詞也很有造詣,被奉為桐城派后期領袖。1872年3月在南京病卒。贈太傅,謚“文正”。后人輯其所著詩、文、奏章、批牘等為《曾文正公全集》。曾國藩所處的時代,是清王朝由盛及衰,內憂外患的動蕩年代,由于曾國藩等人的力挽狂瀾,使清王朝得以茍延殘喘。曾國藩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產生過重要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作用于當時,而且一直延至今日,從而使之成為近代中國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自從跟著唐鑒學義理之學后,曾國藩開始對自己的一言一行嚴加修飭,并立下日課,分為主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寫日記、記茶余偶談、自作詩文數首、謹言、保身、早起臨摹字帖、夜不出門十二條。又作《立志箴》《居敬箴》《主靜箴》《謹言箴》《有恒箴》各一首,高懸于書房內。《謹言箴》是五箴之一,篇幅短小,語言精練,以“言”為綱,主張“謹言”,反對“巧言”“閑言”“夸言”“傳言”“銘言”。
然后帶領學生走進這樣一位近代中國最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寫的文章之中。
三、文體常識介紹。
箴言同“針言”,意為勸告、規誡,是古代常用于規勸他人或警示自己的一種文體。如唐朝韓愈作《五箴》,即《游箴》《言箴》《行箴》《好惡箴》《知名箴》,姚崇作《口箴》,宋朝呂本中作《官箴》、楊萬里作《學箴》,元朝王惲作《忍箴》,明朝劉基作《守口如瓶箴》、方孝孺作《幼儀雜箴》……箴言浩如煙海,但九九歸一,均是作為家教、治學、養性、修身、處世、居官之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