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
co2轉變成為含碳有機物的過程—光合作用;
含碳有機物在生物中的傳遞—食物鏈;
含碳有機物轉變成為co2的過程—呼吸作用、燃燒
特點:物質循環,反復出現,循環流動,不會消失,反復利用。
11.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概念: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的各種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總是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12..為什么有些生態系統能維持一定的穩定性?因為該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當外來干擾因素超過這個限度,生態系統就會失去自動調節能力,導致生態系統被破壞。
13..生態系統的結構與調節能力的關系
生物種類越多,食物鏈、網越復雜,調節能力越強;
生物種類越少,食物鏈、網越簡單,調節能力越弱
14.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的因素:自然因素:火山爆發、地震、泥石流、洪水泛濫等
人為因素: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對自然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過度開發、環境污染、過度放牧、破壞植被、修建大型工程等)
15.外來物種入侵為什么會破壞生態系統原有的穩定性:因為入侵種適應性強,引入新的區域缺乏天敵的制約,使其迅速繁殖、擴張,破壞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三、基礎知識鞏固
1、在一定自然區域內,所有 及其 的環境共同構成生態系統。 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2、 :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無機鹽─→有機物+氧
生物 : ——直接或間接以綠色植物為食。
生態系統 :細菌和真菌(腐生)——分解動植物遺體中的有機物成無機物。 :陽光、水、空氣、土壤、溫度等——提供能量和物質。
3、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 而形成的 ,叫做食物鏈。許多食物鏈 ,形成復雜的 聯系,稱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