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存在
(九)課外擴展實驗:探究頭發能承受的最大拉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前面我們在做頭發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實驗時,知道我們一個小組內各組員的頭發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同,那頭發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怎樣檢驗你的猜測?為了排除特殊性和偶然性,你該怎樣處理測量數據?課后完成這個探究題。
(十)教學反思
力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這對第一次接觸力的初一學生而言較難掌握,所以本節課先以復習引入,在講解上節課知識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引入彈力,通過實驗,分析研究討論舉例擴大對彈力的認識。知道彈力是一個普遍存在的力。但在教學中發現,射箭、跳板跳水、撐桿跳高要用到彈力,這教易理解;而生活中遇到的支持力、壓力、繩子的拉力也是彈力,學生理解起來較難。
“力的測量”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課程上從演示實驗推出力是有大小的,而且說明力的單位是牛頓,并通過用手托起一個100克的鉤碼感受1牛力的大小,再從“讓學生掂量托起科學課本 所用的力大約有多少?估計是否準確”引入力的測量工具----彈簧秤。
彈簧秤的正確使用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以學生為主,在幻燈片上打出了學生分組實驗的實驗器材、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實驗完畢,各小組代表發言、相互交流。這一部分知識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動手動腦合作交流,興趣地完成實驗,并在實驗中掌握彈簧秤的使用。
但在實驗過程中也存在不足之處:一部分學生急于求成,常會忽略一些實驗的基本操作環節,如:①彈簧秤使用前的指針調零,②拉秤鉤時盡量不使拉桿與秤殼接觸,③讀數時視線應與面板垂直。這是學生的一個實驗習慣問題,在以后的實驗過程中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課后探究題的設計使本節課的內容得到了延伸,憑著自己的想象,打開思維空間,并自己收集實驗器材,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學校里有課堂,生活中也有課堂,讓他們在這個廣大的課堂中充分地展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