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第二章第三節《熔化和凝固》導學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點和作用
熔化和凝固是兩種重要的物態變化,也是生活中常見的兩種現象。學生在小學自然常識學習的基礎上,加之日常生活中的無意觀察,對這兩種現象已有一定的感性認識。教材將其編排于《物質三態 溫度的測量》和《汽化和液化》這兩節之后,《升華和凝華》和《水循環》兩節之前,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即既是對前兩節知識、能力的鞏固,又為學習后兩節的內容打了基礎。就本節內容的編排體現了以下特點:一是突出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二是強調了“過程與方法”,即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2、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晶體、非晶體的熔化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概括能力。
教學難點:指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分析、概括,總結出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并能用圖象表示出來。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熔化和凝固的含義
(2)知道晶體和非晶體的區別及熔點和凝固點
(3)了解熔化圖象和凝固圖象的物理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固體的熔化過程,培養觀察能力
(2)通過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的變化規律,感知發生物態變化的條件,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認識圖象、利用圖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關心,產生樂于探索自然的情感。
(2)通過實驗培養善于實踐和克服困難的良好意志和品質
三、教學條件、教學環境的分析
實驗室現有器材基本能滿足本節課所需實驗器材。冰的來源,可由教師課前利用冰柜或冰箱自制,保存在保溫箱或保溫瓶中備用。相關知識的光盤、圖片學校已配備。相關的投影片需教師課前自制。
四、教學模式
實驗探究——閱讀分析——討論歸納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趣,引入新課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探索自然的情感,可以借助于播放教學光盤《水的故事》引入新課,教師板題:
2、討論歸納:
在引入新課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歸納熔化和凝固的含義。由于學生對物質的三態及汽化、液化等知識已掌握,所以采用討論法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但教師要注意把握教學時間。
3、探究冰、松香熔化時的特點:
探究過程通常包括: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探究,分析論證、交流評估。
(1)由于初二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尚有限,因此,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時要盡量使問題的口徑小一些,但又不能讓學生的問題局限于教師設定的圈子內。
(2)組織學生猜想、假設時,要調動全體學生的思維,使不同學生的不同猜想都能在全體同學面前表達出來。這樣不僅體現了面向全體,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活躍了課堂氣氛。
(3)實驗設計。可引導學生自讀教材相關內容,讓學生從中體會如何設計實驗方案,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
(4)實驗探究是教學的重點之一。組織學生分組實驗時,教師必須明確實驗順序,先做冰熔化實驗,再做松香熔化實驗,要求學生正確使用器材,提醒學生觀察溫度計示數的同時還要觀察冰或松香的狀態變化情況,并及時正確記錄現象和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