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教語文八下教學用書:詩詞曲五首
課文研討 一、整體感知 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這是古代酬贈詩中的名篇。唐敬宗寶歷二年(826),詩人罷和州刺史,回歸洛陽,途經揚州,與罷蘇州刺史的白居易相會。在酒席上,白居易吟詩《醉贈劉二十八使君》相贈。在詩中,白居易對劉禹錫被貶謫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劉禹錫寫了此詩回贈白居易。 詩作中,劉禹錫首先緊承白詩末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之句,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境遇,表達了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然后寫自己歸來的感觸:老友已逝,只有無盡的懷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無限悲痛悵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詩人于是推開一步,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一洗傷感低沉情調,盡顯慷慨激昂氣概。末聯點明酬贈題意,既是對友人關懷的感謝,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現了詩人堅定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全詩感情真摯,沉郁中見豪放,不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2.赤壁 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長江南岸。但杜牧所詠之赤壁并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所以說杜牧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揮。前兩句寫興感之由,后兩句發議論感慨。作者并不從正面寫赤壁之戰的過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說其事,并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二喬的命運在這里形象地代表了東吳的命運,以小見大,深刻警策。 3.過零丁洋 此詩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時。后來元軍統帥張弘范再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詩以明志節。 詩歌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兩件大事:一是在他21歲時,明經入仕,因科舉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起兵勤王抗元。第二聯寫國家山河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經艱辛危苦。第三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詩歌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最后一聯,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全詩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熔敘事和抒情言志為一爐,慷慨悲涼,感人至深。 4.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這首詞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流傳廣泛。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可見,此詞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此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與弟蘇轍也已七年不見。中秋對月,心情抑郁惆悵,懷念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詞的上片極寫作者在“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下片寫對月懷人,以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作結。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中秋夜,月自然是主角,前人面對無限時空,一輪孤月,早已產生了疑問:“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把酒問月》)。蘇軾之問,陡然發之,把作者對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來,也顯露出詞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緊承這一問,又有了下一問:“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對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更進了一步,對明月的贊美向往之情,也更深了一層。既然天上宮闕如此美好,當然會產生乘風歸去的念頭。上天而說“歸去”,因為在作者看來,也許那美好皎潔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園。然而真要棄絕人世,飄然仙去,詞人又有些猶豫了,“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作者的遐想愈來愈飄渺,而終不忍棄絕人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飛天探月,出塵之思,終于讓位于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下片緊承上片最后兩句的入世情懷和月色描寫,仍然寫月,寫月光的移動和月下的不眠之人。“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這一問,轉入了抒發懷人之情。好像是對月有怨懟之意,其實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宕開一筆來說,表現了詞人由心中有所郁結,到心胸開闊,作達觀之想的心理變化。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放達寬慰之語。“隔千里兮共明月”(謝莊《月賦》),遠隔千里之人,同處在這美好的月光之下,雖不能團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詞樂觀曠達的情懷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語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現出來。 5.山坡羊潼關懷古 這首曲是作者于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年)在就任陜西行臺中丞的途中所作。潼關位于東西兩京(洛陽、長安)之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常常觸動行經者的懷古之情。這首曲借憑吊潼關古跡,表現了一個歷史的主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無論怎樣改朝換代,人民依舊過著痛苦的生活。 全曲可分三層:第一層(前三句)寫潼關的雄偉氣勢,以“聚”形容潼關在重重山巒的包圍之中,以“怒”形容黃河之水的奔騰澎湃,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出潼關的險要,然后用“表里山河”一語收住,暗示它是歷來兵家必爭之地,由此自然引出下一層的感慨內容。第二層(中間四句)寫作者路經潼關時的所見所想。“望西都,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西都”即長安,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過程的真實寫照。這是何等令人“傷心”啊!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卻躍然紙上。第三層(最后兩句)寫作者的感慨: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其實是作者對以往歷史所作的概括與評判。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這樣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 二、問題研究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本意和比喻義是什么?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歷來為人所稱道。這兩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樹”比喻自己,是抒發詩人的身世之感,但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陳代謝的哲理,使詩句具有了普遍意義。后人用此詩句,并不和劉詩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無比美好,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等。 2.《赤壁》詩所詠赤壁,并非赤壁之戰發生地,由此可見傳統詠史詩的一個什么特點? 詠史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類型。許多詠史詩,不僅是對歷史滄桑的歌詠,更包孕了作者的認識和感情,即所謂名為詠史,實為詠懷。在這首詩中,赤壁之戰已不是作者關注的重點,歷史興亡之感才是本詩所要表達的情感,只是表現得形象含蓄而已。 3.《水調歌頭》中,上天為什么說“歸去”?詞中哪兩句是由出塵之想轉向入世情懷的過渡? 上天而說“歸去”,因為在作者看來,也許那美好皎潔的月亮,才是自己精神的家園。上片末兩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是兩片之間的過渡句,飛天探月,出塵之思,終于讓位于對人間生活的熱愛。 練習說明 一、背誦并默寫這五首詩詞曲。說說它們分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設計此題,意在落實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古詩詞背誦的要求。在背誦的基礎上增加“默寫”的要求,更是強化記憶、積累名句名篇的需要。“說說它們分別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意在引導學生整體感悟這五首詩詞曲的思想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既表現了作者對自己被貶謫、遭棄置的無限辛酸和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 《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現詩人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氣。 《過零丁洋》通過追憶自己抗元的艱辛經歷,表現詩人憂國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為國捐軀的豪情壯志。 《水調歌頭》表達了詞人由心有所郁結,到心胸開闊的樂觀曠達情懷。 《山坡羊潼關懷古》表現了作者憂慮國計民生的思想感情。 二、下列詩句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分別說說你的理解。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幾句詩詞都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名句,影響廣泛。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進一步涵詠這些名句,以增加對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積累。至于分別說說自己對這些名句的理解,可以不拘一格,見仁見智,從不同的角度欣賞、品味。 1.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這兩句借用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說,個人的沉淪算不了什么,社會總是要向前發展的,未來肯定會比現在好。 2.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這兩句詩是說,如果不是東風給了周瑜以方便,取得勝利的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 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兩句是說,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遠別的時光中共賞中秋美好的月色。 4.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兩句詩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 三、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同學中開個故事會。 這是一道拓展性的練習題。要求學生由課文中《過零丁洋》中的一句詩“留取丹心照汗青”生發開去,搜集文天祥式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跡,然后開故事會。這樣的練習事實上相當于一個小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可以引導學生廣泛搜集這方面的資料,然后互相交流。既可以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能培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也可滲透說和寫的練習。 教學建議 一、古代詩詞曲的教學,應以誦讀為主。這四首詩詞曲,都是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背誦的篇目。因此,教學本課,首先應在熟讀的基礎上,落實背誦的要求。在讀、背的過程中,讓學生完成默寫的練習。通過默寫,使學生更熟練地識記這五首詩詞曲。 二、在學生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品讀、比較、鑒賞這五首詩詞曲。品讀時,要求讀出作品的節奏韻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調,讀出詩人所表達的內在感情。如,《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的無限辛酸、憤懣不平以及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氣,《過零丁洋》中的憂國之痛和愿死國難的滿懷豪情,《水調歌頭》中的纏綿悱惻與樂觀曠達,《山坡羊潼關懷古》中對國計民生的憂慮等感情因素,都應準確把握。 三、本課教學可用2課時。 有關資料 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賞析(卞孝萱、卞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禹錫于敬宗寶歷二年(826)冬,罷和州刺史后,回歸洛陽,途經揚州,與罷蘇州刺史后也回歸洛陽的白居易相會時所作。對“初逢”二字,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未見過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別之后,初次相逢。尚無定論。 當時淮南節度使是王播。王播在揚州設宴招待劉禹錫、白居易兩位詩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擊盤,吟詩一首,題為“醉贈劉二十八使君”,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四句,為劉禹錫長期被貶的不幸遭遇鳴不平。劉禹錫從憲宗永貞元年(805)被貶,到寶歷二年,只有二十二年。由于作詩時已是歲末,預計次年春初才能到達洛陽,而且劉禹錫罷和州刺史后尚未接到新的任命,所以白居易干脆稱為“二十三年”,以求平仄協調,符合格律。劉禹錫回憶往事,感慨萬端,寫了《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答謝白居易。 詩的首聯,便表現出作者不同凡響的抒情才能。劉禹錫因積極參加順宗朝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而遭受迫害。在宦官和藩鎮的聯合反撲下,順宗讓位給憲宗,王叔文被殺,劉禹錫等被貶。他先貶到朗州(今湖南常德),再貶連州(今廣東連縣),調夔州(今重慶奉節)、和州(今安徽和縣),未離謫籍。朗州在戰國時是楚地,夔州在秦、漢時屬巴郡,楚地多水,巴郡多山,“巴山楚水”,泛指貶地。劉禹錫沒有直率傾訴自己無罪而長期遭貶的強烈不平,而是通過“凄涼地”和“棄置身”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讓讀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長期謫居的痛苦經歷中,感覺到詩人抑制已久的憤激心情,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詩的頷聯,劉禹錫運用了兩個典故。一是“聞笛賦”,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舊賦》。向秀與嵇康、呂安是好友,嵇康、呂安為司馬氏殺害,向秀經過兩人舊居時,聽到鄰人吹笛子,其聲“慷慨”激昂,向秀感音而嘆,寫了《思舊賦》來表示對嵇康、呂安的懷念。另一是“爛柯人”,據《述異記》所載,晉人王質入山砍柴,見二童子對弈,他觀棋至終局,發現手中的“柯”(斧頭的木柄)已經朽爛了。王質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經一百年過去了,同時代的人都已死盡。“懷舊”句表達了詩人對受害的戰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鄉”句抒發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用典貼切,感情深沉。“鄉”指洛陽。一本作“郡”,郡指揚州。揚州是當時淮南節度使的治所,而和州是隸屬于淮南道的。 詩的頸聯,緊承頷聯而來。“沉舟”和“病樹”是比喻久遭貶謫的詩人自己,而“千帆”和“萬木”則比喻在他貶謫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貴們。這一聯本是劉禹錫感嘆身世的憤激之語,由于它客觀上包含著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其意義就不僅局限于詩人的身世之感了。白居易稱贊這一聯“神妙”,就是從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景、情、理相結合的角度來評價的。后來的欣賞者和引用者可以不必以“沉舟”和“病樹”自比,而只采取這一聯所表達的哲理,來說明沒落的事物就讓它沒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發展起來,社會在前進,前景無限美好的道理。后人的引用義與劉禹錫的本義不完全契合,這是不奇怪的。不同時代的欣賞者,在欣賞特定時代的某一具體作品時,思想感情上會產生某種基本一致的藝術感受,人們稱之為“共鳴”。但文藝欣賞中的共鳴是十分復雜的,不同時代的人,欣賞某一作品時所產生的共鳴,不會與作者創作時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例如: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在《蜀相》一詩中吟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名句,是出于其不得“致君堯舜上”的感慨;三十多年后,領導政治革新運動的王叔文,讀杜甫的這兩句詩,“欷泣下”,則出于其與宦官、藩鎮斗爭失敗的哀思。 詩的尾聯,似乎寫得很平淡,說的是酒席上的事情,其實是點睛之筆,不能忽略。“長精神”三字,含義深刻,表現了詩人意志不衰,堅韌不拔的氣概。 劉禹錫在這首詩中運用了層層遞進的手法。首聯,詩的第一層,先寫自己無罪而長期被貶的遭遇,為全詩定下了憤激的基調。頷聯,詩的第二層,通過對受害戰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鄉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憤激之情進一步深化。頸聯,詩的第三層,推開一步,對比了自己的沉淪與新貴的得勢,詩人的憤激之情達到了頂點。尾聯,詩的第四層,急轉直下,表示并不消極氣餒,要抖擻振奮,積極進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勵結束。層層深入,言簡意深。憤激而不淺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悵而不頹廢,堪稱劉禹錫的代表作品。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所表現的身經危難,百折不回的堅強毅力,給后人以莫大的啟迪和鼓舞,所以古今傳誦,交口稱贊。 (選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公司出版社1988年版) 二、《赤壁》賞析(羅宗強 盧盛江) 杜牧的詩是晚唐詩壇的一大成就,晚唐詩人中只有李商隱能夠與之相比。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負,卻處于晚唐那樣一個無可作為的環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種抑郁情懷;他有絕世才華,而且性格豪俊,這又使他的抑郁情懷并沒有走向消沉凄惻。這些,都影響著他的詩的風貌。他的詩,往往立意高遠,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麗。 杜牧的詠史詩,是晚唐詠史詩的高峰。晚唐詩人和他們的前輩不同,他們已經失去了中興的銳氣,懷著一種矛盾心理,感慨衰敗不可避免的到來,感慨生不逢時,不得一展襟抱。懷古傷今,就成了此時詩歌創作的一個重要主題。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都有大量懷古傷今之作。杜牧寫這類詩,完全是一種大手筆的氣概,深刻的哲理思索與形象的高度概括融為一體,令人嘆為觀止。 《赤壁》寫于杜牧官黃州刺史(842—844年)時,反映的心理狀態和含蓄而俊爽的風格與《過華清宮》一致,但在寫法上卻別具一格。 《赤壁》的開頭便與眾不同。《過華清宮》是由回望引起回想,杜牧還有很多詠史詩是一開頭就高度概括,縱橫馳騁。此詩的開頭卻只從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一片與古代戰爭有聯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但是,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暗寓歲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就像這鐵戟一樣沉淪埋沒,但又常因偶然的機會被人記起,或引起懷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發現了這片折戟,使詩人心緒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這一場決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重大戰斗,英雄云集,何等壯偉。因此,“認前朝”又進一步勃發了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后二句論史抒懷作了鋪墊。全詩最精彩的,當然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是議論。“認前朝”,本來可以寫對這場戰爭的回顧,但是他省略了,所以不是緬懷,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歷史評價,而是直接的對歷史結局提出自己的評判。史學家們在論赤壁之戰這場關系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時,基本的政治傾向常常是把同情放在吳、蜀一邊。因為有這傾向,也便把這場戰爭的勝負看作理所當然的事。杜牧一反傳統看法,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要重寫。從不被人懷疑的地方提出疑問,引起議論,反映出他敏銳的歷史眼光和獨到的史識。首先,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爭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異于史家的評價。其次,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他在一個更高的層次觀察、思考著歷史,頓使詩歌平添一種更上一層樓的氣概。史論有如此氣魄,而其表述方式卻那樣風流瀟灑。不直言戰爭之勝敗,而說“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臺為曹操晚年享樂處,蓄姬妾歌妓于其上。拈出銅雀,使人聯想到曹操縱欲的這一面;銅雀而又言“春深”,又加一層風流溫馨。用一“鎖”字,重臺密閣,更加重了藏嬌之意。試想英雄如曹操者,于橫掃天下勝利之后,擁江東二喬于銅雀臺,弦歌艷舞,以享受纏綿之春色,當是何種得意氣概。寫設想中的東吳敗亡,不言河山破碎,生民涂炭之類,而拈出“二喬”入魏以暗喻,同樣把東吳領袖人物之風流儒雅的風神傳遞出來了。把硝煙彌漫的戰爭的勝負,把如此重大的歷史大事件寫得如此蘊藉,非杜牧不能。杜牧是風流才子,善寫閨情戀意,他把這種表述方式用于莊重的史論,而且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便表現了杜牧特有的風韻情采。但是杜牧之寫史論,除了為表現出非凡的史識,還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選自《中華文學鑒賞寶庫》,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三、《過零丁洋》賞析(張鳴) 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敗被俘。第二年元月,元軍出珠江口,進攻南宋最后據點山(在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過零丁洋時寫了這首詩,決心以死殉國。當時,元軍統帥張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堅守山的南宋將領張世杰,文天祥嚴正拒絕,說:“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詩以明心志,張弘范見詩中辭意堅決,“但稱:‘好人!好詩!’竟不能逼。” 詩的開頭兩句回顧自己一生的主要經歷。概括地說,是兩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選拔,經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二是在元軍入侵、宋室危亡之際,響應朝廷“勤王”號召,在德元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產充軍費,起兵抗元,在頻繁不斷的戰斗中度過了四年。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為挽救危亡,竭盡全力,苦苦支撐,但局勢卻越來越危殆。此時,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敵手,自己也兵敗被俘。眼看大勢已去,詩人不禁悲從中來。所以接下去兩句就進一步抒寫國破家亡的悲哀。國土遭到元軍的蹂躪,山河破碎,設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軍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風中柳絮。這是從國勢一面說。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當初做官曾因忤權貴而屢被罷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敗,一次被扣,兩次被俘,數次欲自殺盡節而不死。如今部下將士犧牲殆盡,親人被元軍俘獲,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敵手,一如風雨吹打的浮萍,無所依托。這兩句以比喻的方式寫國勢和身世,生動形象,而蘊藏其中的感情尤為深摯沉痛,極有藝術感染力。接下去,“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兩句,是對前面“山河破碎”兩句的補充,具體概括自己的抗元經歷,表現憂憤之情。前一句是追記過去。詩人于德元年自贛州起兵,經惶恐灘北上,當時元軍進逼臨安,形勢緊急。景炎二年(1277),詩人在江西戰敗,又經惶恐灘退往福建,這時國家局勢已危在旦夕。因此,“說惶恐”,即表示自己當時對艱難時局的憂懼不安。后一句是慨嘆眼前,說自己不幸戰敗,只身被俘,孤掌難鳴,飄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這兩句中,往日的體驗與今日的體驗交錯在一起,回首當初的“惶恐”,還看今日的“零丁”,令詩人百感交集。而這一切又都是由于國家的危亡引起的,詩人忠貞報國,卻眼看大好河山淪入敵手,心中的悲憤自然是難以名狀的。從全詩的構思上看,前面這六句把悲憤艱危的氣氛渲染到了極致,接下去兩句則筆鋒一轉,情緒由悲憤轉為激昂,由壓抑轉為高亢。“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舍身取義,一片丹心將垂于史冊,映照千古。這激情慷慨的兩句詩,表明了詩人舍身取義的決心,充分體現了他的民族氣節。全詩也因有此兩句收尾而成為一代名作,千古壯歌。 從藝術上說,此詩是大氣勢、大手筆。但在具體表現手段上同樣是別具匠心。開頭兩句從概括回顧自己一生主要經歷入手,是從縱的方面追述。三、四兩句以比喻的方式具體形容當時的局勢,從國事說到自身,是從橫的方面著筆,重在氣氛情調的渲染。接下去五、六兩句則承接前兩句進行具體的補充,“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對仗工整,自然天成,而且以地形的險惡來暗示詩人處境的艱危,表現過去的惶恐和眼前的零丁,真是妙手偶得的佳句,沒有親身的體驗和出眾的才華,大概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可以看出,前面六句從縱橫兩方面構思,從自身到國事,又從國事到自身;從實到虛,由虛到實,反復渲染了憂憤悲苦的情調,到結尾兩句,卻轉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絕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鋪墊,后兩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絕,后兩句高亢振拔。這樣的情調轉換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動地的效果。當然,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則不在于藝術技巧,而是在于詩中所表現的崇高氣節、悲壯情調、血性精神。讀文天祥詩,首先應該把握這一點。 (選自《新編中學古詩文鑒賞辭典》,光明日報出版社1995年版,有改動) 四、《水調歌頭》賞析(夏承燾)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向來膾炙人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歷代選蘇軾詞的也總選到這一首。 這詞作于丙辰(宋神宗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中秋,蘇軾41歲,時為密州(現在的山東諸城)太守。題說“兼懷子由”,當時蘇軾與其弟子由已經七年不見了。 這首詞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本來甚為明顯,蘇軾因政治處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蘇轍的別離,中秋對月,不無抑郁惆悵之感。但是他沒有陷在消極悲觀的情緒中,旋即以超然達觀的思想排除憂患,終于表現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的矛盾過程。而前人卻多妄解,說神宗讀到“瓊樓玉宇”兩句,嘆云:“蘇軾終是愛君”,即量移汝州。此說與事實不符。蘇軾移汝州在黃州之后,不能說因這詞而“量移汝州”。 詞的上片主要抒發自己對政治的感慨。開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兩句,是從李白《把酒問月》詩“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兩句脫化而來。同時點明飲酒賞月。接下說“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贊美月夜;也有當今朝廷上情況不知怎樣的含意。《詩經》中“今夕何夕,見此良人!”并非問今天是什么日子,而是贊美的語氣:“今天是多么好的日子啊!”的意思。下面“我欲乘風歸去”三句,表面是說“我本來是神仙境界中來的,現在想隨風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瓊樓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經受不住天上的寒冷。”這幾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黨爭激烈,難以容身。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兩句是說,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這里所謂“人間”,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奮發有為,做地方官同樣可以為國家出力。這樣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現出積極的樂觀的情緒。 詞的上片敘述了他的身世之感和思想矛盾,下片抒發對兄弟的懷念之情。蘇軾和蘇轍,手足之情甚篤。據蘇轍《超然臺記敘》說:“子瞻(蘇軾字)通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轍之在濟南也,求為東州守。既得請高密,五月乃有移知密州之命。”蘇軾拋掉湖山秀麗的杭州,由南而北,原為兄弟之情。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與弟轍時常晤對。對弟弟的思念,構成這首詞下片的抒情文字。 下片開頭“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三句,“轉朱閣”,謂月光移照華美的樓閣。“低綺戶”,謂月光照著有離愁別恨的人,使其不得安眠。“朱閣”“綺戶”,與上片“瓊樓玉宇”對照。既寫月光,也寫月下的人。這樣就自然過渡到個人思弟之情的另一個主題上去。“不應有恨”兩句是用反詰的語氣、埋怨的口吻向月亮發問。“不應有恨”而恨在其中,正是“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意思。下面“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三句,轉為安慰的語氣;既然月有圓缺,人有離合,自古皆然,那是沒有什么可悲傷的了。惟愿兄弟倆彼此珍重,在遠別時光里共賞中秋美好的月色。“嬋娟”,月色美好貌。此句從謝莊《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句蛻變而來。理解到遠別的人可以“千里共嬋娟”,也就能做到“不應有恨”了。以美好境界結束全詞,與上片結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一樣,是積極樂觀的。一方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同時也是對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這首詞的上、下片都帶有人生哲學的意味,如上片結語“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與陶潛桃花源詩所說:“凡圣無異居,清濁共此世。心閑偶自見,念起忽已逝”諸句約略同意。就是說無論在什么地方,都有凡境、圣域、清境、濁境。當一個人思想開朗、胸懷坦蕩的時候,就是在圣域、清境里,反之,清境、圣域便都不見了。同時這也就是儒家“無人不自得”的思想。有了正確對待事物的思想,那么無論在哪里都可以有所作為,心安理得。在人間也可以得到快樂,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樣可以做一番事業,何必一定要回到朝廷中去呢?下片的“此事古難全”含有這樣的意思:世界上不可能有永遠圓滿的事情,人生有歡聚,也必然有離別;這正是與月亮有圓時、也總有缺時一樣,原是自然界的規律。 五代北宋士大夫的詞集中,也有一些包含人生哲學意味的詞,到蘇軾才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這首詞雖然包含人生哲學,然而它是通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我們首先感覺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到的是作者豐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說教。同時,詞里雖有出世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后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沒有悲觀失望的消極思想,情緒是健康的。同時,這首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所以它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所贊美所稱贊的名作。 (選自《宋詞鑒賞辭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 五、中秋之夜的美好祝愿──蘇軾《水調歌頭》賞析(袁行霈) 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當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這首《水調歌頭》。 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啟發人的藝術聯想。一鉤新月,會讓人聯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輪滿月,會讓人聯想到美好的圓滿的生活;月亮的皎潔,又會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簡直被詩化了!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當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著那團、嬋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長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上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蘇軾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 。這兩句是從李白的《把酒問月》中脫化出來的,李白的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里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軾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所以語氣更關注、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嘆造化的巧妙。我們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的時候起到現在已經過去許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里今晚是一個什么日子。詩人想像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所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著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里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隨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游月宮。臨行,葉教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持。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里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么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軾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軾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著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然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 但蘇軾畢竟更熱愛人間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著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軾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里脫胎出來的。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里又回到熱愛人間的感情上來。一個“我欲”、一個“又恐”、一個“何似”,這中間的轉折開闔,顯示了蘇軾感情的波瀾起伏。在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中,他終于讓入世的思想戰勝了。 “明月幾時有?”這在九百多年前蘇軾的時代,是一個無法回答的謎,而在今天科學家已經可以推算出來了。乘風入月,這在蘇軾不過是一種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為現實。可是,今天讀蘇軾的詞,我們仍然不能不贊嘆他那豐富的想像力。 下片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著屋里失眠的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么遺憾的事啊!于是詩人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老是在人們離別的時候才圓呢?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卻又含蓄地表示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著,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固然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云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別而感到憂傷呢?這幾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后說:“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美好的樣子,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嬋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別是難免的,那么只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里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愿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里共嬋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嬋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王勃有兩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我看,“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許渾的《秋霽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著離別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對于這首《水調歌頭》歷來都是推崇備至。《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認為是寫中秋的詞里最好的一首,這是一點也不過分的。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著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選自《唐宋詞鑒賞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
※版權歸本站或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欣賞,任何人不得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