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教案設計11
我 的 母 親
【內(nèi)容梳理】
事件 母親的形象 我的認識 主 題
(朦朧——清晰) (淺顯——深入)
元宵夜“巡閱” —— 笑:美麗、慈愛 —— 初識母愛
讀小說熱淚涌流 —— 哭:善良、多情 —— 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我”背書挨打 —— 哭:痛苦、無助 —— 感念、理解
夏夜勞碌的身影 —— 忙:勞苦、能干 —— 歉疚、感恩
可愛的性格 努力的精神 能干的才具 (痛惜和譴責)
【精點研究】816 字
說說母親的哭
課文兩次寫到母親的哭,即第二件事母親讀小說和第三件事母親聽我背書。兩次哭的原因、情狀、給我的感受、要體現(xiàn)的母親的精神品質(zhì)都不相同。
母親在前件事中哭,是被小說中孤女患難、義婦含冤的凄慘情形所打動;在后件事中是因為我背書不出挨打心疼而哭。哭時的情狀不同,前件事中是“熱烈盈眶,淚珠盡往頰上涌流著”的“揮淚痛哭”,哭得盡情盡興;看到我背書不出而挨打,耳中聽著竹板打在我手上的聲音,是心痛至極而又無助的哭,但因在父親面前,又不敢放聲盡情而哭,所以是“唏唏噓噓地淚如泉涌地哭著”,這樣的哭是“飲泣吞聲”的哭。母親的哭給“我“的感受不同,前面”我“看到母親讀小說哭的樣子,因年幼不懂,所以“立在旁邊瞧著,莫名其妙”;后面“母親陪著我一同哭”,則使我感念著母親的慈愛。體現(xiàn)的母親的精神品質(zhì)不同,前面表現(xiàn)的是母親有才能,情感豐富;后面則重在體現(xiàn)母親的矛盾心理和慈愛的品質(zhì)。
全文寫了四件事,兩件是寫母親的哭,細致而深入地刻畫出舊社會女子悲情的內(nèi)心世界,體現(xiàn)了舊社會女子凄苦的人生。以“哭”字上鉤下聯(lián),上鉤出一“笑”,下聯(lián)出一“忙”。一“笑”是母親“微笑著把我抱起來”去客廳“巡閱”。那時,生了“我”的母親十七八歲,與祖父一起生活,大家族境況也好,母親是“活潑的、歡悅的、柔和的、青春的”,這是她生命之花燦然的一刻,而這樣的歡愉對母親二十九歲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暫啊!一“忙”是寫母親做女紅,萬籟俱寂的夏夜里,“她額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針不停的做著布鞋”,兒女成群的她也還年輕,整日整夜地為家庭的生計忙碌,不但人生的歡愉早已離她遠去,連寄托她悲情的舊小說也無暇再讀,窘困的生活苦得她失去了笑,也沒有了哭的情懷,只留下了盼兒子讀書能出人頭地的一絲希望。
縱觀母親的一生,悲苦多歡愉少,短促而艱辛,以至使年少的“我”早早懂事,心中溢滿了對母親的感念和歉疚的苦澀。正是一個“哭”字,寫出了母親一生的悲情,表現(xiàn)了對舊社會的譴責和憎惡,讀來感人至深。
【問題探究】632字
“我”對刻畫母親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以“我”的視角去敘述。文中用“看”、“瞧”、“望”作提示,是記敘和描寫。如“……模糊中看見由垂著的帳門射進來的微微的燈光。在這微微的燈光里瞥見一個青年婦人拉開帳門,微笑著把我抱起來。”、“我眼巴巴地望著她額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針不停地做著布鞋──做給我穿的。”這些敘述由零散到完整、由粗略到細致,使內(nèi)容更加具體和充實,母親的形象更加豐滿和清晰。
以“我“的心理去感受。文中一般用“想”作提示語,有記敘,更多的是議論和抒情。如“我心里暗自想念著,為著我要穿鞋,累母親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說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著陪陪母親,似乎可以減輕些心里的不安成分。”是議論;“如今想起母親見我被打,陪著我一同哭,那樣的母愛,仍然使我感念著我的慈愛的母親。”是抒情。課文通過“我”對母愛由朦朧到清晰、由淺顯到深入的認識,來闡釋母愛的內(nèi)涵,突出中心。
以“我”的認識去思考評價。文中一般用“覺”作提示語。如“我覺得她的可愛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沒在封建社會的一個家族里,都葬送在沒有什么意義的事務上,否則她一定可以成為社會上一個更有貢獻的分子。我也覺得,像我的母親這樣被埋沒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以議論兼抒情的形式,贊頌母親可愛的性格和能干的才具,抒發(fā)無限的痛惜之情,表現(xiàn)了對舊社會被壓抑和埋沒的婦女命運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使主題得以升華和拓展。
課文正是以“我”的觀察、感受和現(xiàn)在的追想,才刻畫出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母親形象。
【創(chuàng)意點撥】471字
教師教法點撥:
指導學生抽取出直接敘寫母親經(jīng)歷的內(nèi)容,組成一篇短文。
我的母親
我的母親是“浙江海寧查氏”,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大約在我兩三歲的時候,一個青年婦人拉開帳門,微笑著把我抱起來,負在她的背上,跑到一個燈光燦爛人影憧憧往來的大客廳里,走來走去“巡閱”著。
母親喜歡看小說,她常常把所看的內(nèi)容講給妹仔聽,講得娓娓動聽。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凄慘的情形,她兩人便都熱淚盈眶,淚珠盡往頰上涌流著。
我背不出書挨打時,坐在旁邊縫紉著的母親也唏唏噓噓地淚如泉涌地哭著,卻時時勉強說著“打得好”!我背完后,母親含著淚抱我上床,輕輕把被窩蓋上,向我額上吻了幾吻。
母親自己做我們?nèi)齻人的衣服鞋襪,還時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紅來做,所以很忙。深夜,母親獨自一人在燈下做鞋底,額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針不停地做著布鞋。
母親死的時候才廿九歲,留下了三男三女。
指導學生明確,短文直接敘述人物事件的方法是白描,是記敘文記人敘事的基礎,但僅有這些敘述,文章內(nèi)容將不夠具體,人物形象也單薄,中心不突出。
教師設計主問題:“我”對刻畫母親的形象起什么作用?(見【問題探究】)
【課外延伸】810字
閱讀老舍的《我的母親》,回答下列問題。
我的母親(有刪節(jié))660字
老舍
母親生在農(nóng)家,所以勤儉誠實,身體也好。
為我們的衣食,母親要給人家洗衣服,縫補或裁縫衣裳。在我的記憶中,她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兩大綠瓦盆。她作事永遠絲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戶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她也給洗得雪白。晚間,她與三姐抱著一盞油燈,還要縫補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終年沒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還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舊的,柜門的銅活久已殘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沒有塵土,殘破的銅活發(fā)著光。院中,父親遺留下的幾盆石榴與夾竹桃,永遠會得到應有的澆灌與愛護,年年夏天開許多花。
她最會吃虧。給親友鄰居幫忙,她總跑在前面:她會給嬰兒洗三──窮朋友們可以因此少花一筆“請姥姥”錢──她會刮痧,她會給孩子們剃頭,她會給少婦們絞臉……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應。但是吵嘴打架,永遠沒有她。她寧吃虧,不逗氣。
可是,母親并不軟弱。庚子鬧“拳”的那一年,北平有多少變亂啊!有時候兵變了,街市整條的燒起,火團落在我們院中;有時候內(nèi)戰(zhàn)了,城門緊閉,鋪店關門,晝夜響著槍炮。這驚恐,這緊張,再加上一家飲食的籌劃,兒女安全的顧慮,豈是一個軟弱的老寡婦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這種時候,母親的心橫起來,她不慌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她的淚會往心中落!這點軟而硬的個性,也傳給了我。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yǎng)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唉!還說什么呢?心痛!心痛!
1、老舍用白描手法直接地、概括地寫母親的事,是從那幾方面來寫的?
2、兩位母親各有著怎樣的精神品格?分別給各自的兒子以怎樣的影響?
3、怎樣理解文中“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這句話?你的母親是否也給了你“生命的教育”?簡要說說。
【資料補闕】560字
1、抗日斗士鄒韜奮(1895.11.5—1944.7.24),原名恩潤,乳名蔭書,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他一生創(chuàng)辦了六刊一報,三次流亡,
1928年開始,鄒韜奮正式用“韜奮”這個筆名發(fā)表文章。他說——韜是韜光養(yǎng)晦的韜,奮是奮斗的奮。一方面要韜光養(yǎng)晦,一方面要奮斗。在無邊的黑夜里,鄒韜奮這個名字,連同《生活》周刊一起,在千萬讀者中廣為流傳。而他永遠站于大眾立場上,完全徹底地為大眾服務的精神,成為新聞界后輩永遠學習的楷模。
在鄒韜奮病逝之后,毛澤東同志說:“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
劉少奇與陳毅為悼念鄒韜奮曾書寫挽聯(lián):“噩耗傳來,憶抗敵冤獄,民主文章,革命氣骨,涕淚灑襟哭賢哲。勝利在望,看歐西革故,敵后鼎新,人民抬頭,光芒到處慰英靈。”
2、目前,以鄒韜奮的名字命名的有三項獎:韜奮新聞獎、韜奮出版獎、韜奮新苗獎。韜奮出版獎是出版界最高個人榮譽獎,于1987年設立,從1990年第二屆開始,由中國版協(xié)和中國韜奮基金會聯(lián)合舉辦。由中國記協(xié)和中國韜奮基金會聯(lián)合舉辦的韜奮新聞獎,創(chuàng)辦于1993年,是獎勵我國新聞編輯及通聯(lián)、校對、資料等新聞工作者優(yōu)秀成果的最高榮譽獎,也是經(jīng)中共中央宣傳部批準常設的全國性新聞獎。每兩年評選一次。
【商榷質(zhì)疑】751字
本文在入選時是經(jīng)過編者刪節(jié)的,節(jié)選的是最能表現(xiàn)母親精神品質(zhì)的四件事,因此,在閱讀時理解上與原全文有一定差距,甚至是誤解。現(xiàn)提出來以供商榷,并作補充和必要的說明:
1、文章開頭可看出家境寬裕,后面卻是異常的窘迫,其間是否缺少必要的說明?
原文中有“那時我的父親還在和祖父同住,過著‘少爺’的生活……后來祖父年老告退,父親自己帶著家眷在福州做候補官……當時父親赤手空拳出來做官,家里一貧如洗。”以作補充。
2、第二件事中的“妹仔”容易讓人誤解為鄒韜奮的妹妹,實際上是母親由娘家?guī)淼哪贻p女仆,和母親非常親熱,竟好像母女。教材在給“仔”作注時,是否也應略做些說明?
3、所選的四件事的順序,先以為是按時間的先后來寫的,仔細一看,第三件的時間是“我”十歲時,第四件事的時間是“我”八歲時,究竟是不是時間順序?
入選時和第三件事同在一段的前一部分內(nèi)容刪掉了,現(xiàn)補如下:
“我六歲的時候,由父親自己為我“發(fā)蒙”,讀的是《三字經(jīng)》,第一天上的課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有點兒莫名其妙!一個人坐在一個小客廳的炕床上“朗誦”了半天,苦不堪言!母親覺得非請一位“西席”老夫子,總教不好,所以家里雖一貧如洗,情愿節(jié)衣縮食,把省下的錢請一位老夫子。說來可笑,第一個請來的這位老夫子,每月束修只須四塊大洋(當然供膳宿),雖則這四塊大洋,在母親已是一件很費籌措的事情。我到十歲的時候,讀的是“孟子見梁惠王”,教師的每月束修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
這部分內(nèi)容交待了鄒韜奮是從六歲啟蒙讀書的,所以,從原文看,的確是按時間順序來組材的。在家境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母親為了“我”能很好的讀書,情愿節(jié)衣縮食出學費,請先生,足見母親對“我”的期望之殷。有此在先,就好理解后面我背不出書而挨打時,母親邊哭還要邊說“打得好”的心情和深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