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9-11
〖明確〗:“閑人”,即清閑的人,這里并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首先,“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其次,“閑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不為俗務所累,可以悠然賞景。
當然他又何嘗愿意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7、蘇軾作文以辭達為準則,所以當行即行,當止就止,很少有蕪詞累句,這在他的筆記小品中表現得最為突出。
【延伸】:蘇軾自己評論他的文學創作,有一段話很精辟:“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雖吾亦不能知也。”(《文說》)
※為何蘇軾在被貶后卻依舊有此閑情呢?
儒、道、禪的融合 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蘇軾(1037-1101),21歲出蜀進京時,22歲中進士,26歲又中制科優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奮厲有用世之志。蘇軾不僅對儒、道、釋三種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認為它們本來就是相通的。他在王安石厲行新法時持反對態度,司馬光廢除新法時又持不同意見,結果多次受到排斥打擊。44歲時遭遇“烏臺詩案”,險遭不測。晚年貶海南,對苦難并非麻木不仁,以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的超越態度、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消解痛苦。
所以蘇軾,既執著人生又超然物外——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生活情趣和創作活力。故黃州、惠州、儋州:逆境中的創作高峰——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
【教學目的】
1.重點詞、句的理解與翻譯。
2.學習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方法。
3.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品析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古人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 月夜圖導入:在夜深人靜、皓月當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一切都像籠著輕紗,若隱若現,連堅實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動的云煙。面對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門欣賞一番?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文章《記成天寺夜游》,看看蘇軾在美麗的月色中會發出怎樣的人生感慨。
二、 整體感知文段
1.給生字正音、朗讀課文、聽錄音確定朗讀的節奏,再次朗讀。
2.請一位同學范讀,大家評價。
3.質疑: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同學解答,全班共同關注、探討。
戶:門; 遂:于是; 蓋:大概; 但:只是; 耳:語氣詞
4.聽音樂《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寫,用自己優美的語言復述描寫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5.小組商量,以各種方式(如:小品、詩歌、散文等)復述課文內容。
6.表演。
三、 合作探究(分小組討論)
1.作者為什么想著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戶外?
一方面作者被貶,心情郁悶,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為月色很美,想去賞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