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而行覓古韻 余音裊裊仿古詩——學習《望岳》
生:《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無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師:寫山的有:
生:橫看成嶺側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寫花的呢?
生::《梅花》。
師:同學們一起背王安石的《梅花》。
生: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師:舉不勝舉,如果說古代詩歌就是那天上的星星,那么杜甫的詩就是那最閃亮最璀燦的一顆。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杜甫,去聆聽詩人心靈搏動的顫音,感受詩人生命之歌的變調 。今天,我們用一種新的方法學習杜甫早期所寫的詩歌《望岳》。
展示課件一:踏歌而行覓古韻,余音裊裊仿古詩。請同覺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生(思鴻):唱著歌尋覓古詩的韻味,在余音裊裊中仿寫古詩。
師:對。這堂課要求把握而兩點:一是體會《望岳》詩歌意境;二是領略詩歌和音樂完美結合的神韻,吟唱仿寫古詩詞。
師:《望岳》這個“岳”指的是哪座山?
生:齊答“泰山”。]
師:對,是有“五岳獨尊”之稱的泰山。(老師板書“望岳”,簡單畫泰山輪廓)
老師畫的泰山象不象?
生:齊答“象”(笑)。
師:這首詩比較好懂,同學們課前做了預習,請同學來介紹杜甫及這首詩有關的內容。
生(趙路遙):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詩人。字子美。
生(何燦云):杜甫的詩歌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他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生(張 舜):杜甫被稱為詩圣。
生:齊答“杜甫的詩反映了當時歷史,稱為史詩 ”。
生(趙詩恒):杜甫詩的風格主要以“沉郁頓挫”為主。
師:同學們介紹得很清楚,全面。同學們對詩人寫作《望岳》的背景是否有所了解?
生(張勝藍):杜甫的《望岳》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
]生(肖奕奕):《望岳》這首詩是杜甫二十四歲時寫的。詩人在詩篇中遠望泰山,為它的大神奇秀美而心情激蕩…
師:說得非常好,肖奕奕同學課前對《望岳》一詩進行了深入地探討。下面我們分組討論、學習這首詩。第一大組討論①、②句,第二大組討論③、④句,第三大組討論⑤、⑥句,第四大組討論⑦、⑧句。
學生互相討論三分鐘,老師參與討論并作指導。
師:請停下。請第一大組的同學來鑒賞①、②句。
生(李婷婷):這兩句主要寫了詩人遠望泰山。
師:從哪個地方看出詩人是遠望而不是登上泰山?
生(劉冠):從“齊魯青未了 ”這一句來看。因為在泰山周圍,遠看一大片的綠色。
師:這寫出泰山什么特點?
生:齊答“寬廣”。
師:很好(老師板書“廣”)。第一大組同學說①、②句寫出了泰山的寬廣,詩人當時是怎樣的心情呢?其他組同學幫忙想一想?
生(林翠娜):從這一問一答的句中,看出詩人非常喜愛這泰山。
生:齊說“一種喜悅的心情。”
學生看到林翠娜夸張的手勢,都笑了。
師:是啊,在寫景的時候表達自己的情感,正應了這句話“一切景語皆情語 。”
第二組的同學說說 ③、④句。
生(張婧娜):③、④句描寫了泰山景色秀美。
師:從哪里看出來?
生:(李笑也):“造化鐘神秀”就是說大自然把神奇秀麗都聚集在泰山身上。
師:對,這個“鐘”解釋得好。
生(孫睿):“陰陽割昏曉”說明泰山的南北暗、亮不同,說明泰山很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