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歌而行覓古韻 余音裊裊仿古詩——學習《望岳》
師:這里哪個字用得好?
生(王丹雪)“割”字很形象,就象人用刀割開一樣。師:這個字找得好,這兩句寫出了泰山的特點:高大(師板書“高”)其他組同學對③、④句還有沒有問題?
生(劉華):還寫了泰山的秀美。
生:齊說“已經說了”。
師:噢,第二組已經說到了。很好。(師板書“美”)。第三大組說說⑤、⑥句 。
生(洪滿川):從這兩句看出詩人心胸很坦蕩。
師:心胸坦蕩。詩中“蕩”字是什么意思?
生(洪滿川):激蕩。詩人的胸懷隨著泰山之云霧繚繞而激蕩。
師:對,同學們看看語文書封面,這是一幅怎樣的圖景?
生:齊說“有山,有云”。
師:對,山與云連成一片。第四大組說說⑦、⑧句。
生(吳芮):就是寫詩人登上泰山的時候。
師:登上泰山了嗎?
生:齊說“沒有,是說一定要登上去”。
師:詩人為什么想要登上去呢?一二三大組同學剛才說了什么?
生(吳芮):因為泰山很高、很美,詩人想一定要登上去。這兩句說,登上泰山頂就會覺得其它山都小了。因為泰山是很高、很大、很廣。這樣寫,就襯托了泰山的高大。
師:覺得其他山都小了。古代一位智者也曾登上泰山,發出同樣的感慨。同學們知道是誰嗎?
生(陳金龍):是孔子。他說“登上泰山而小天下。”
師:登上泰山。覺得天下都小了,這里用了什么手法?
生:齊答“夸張”。
師:這是夸張。杜甫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詩人還沒登上泰山,就說“一覽眾山小”,詩人這里是一種怎樣的思維方式?
生: 齊說“想象”。
師:對。寫詩就要展開想象。想象是詩歌的生命。當時詩人才二十四歲,正值胸懷遠大抱負的時候。同學們想象一下:假如青春年少的你登上泰山會有何感想呢?
生(趙詩恒):有一種被征服的快感。
學生笑。
生(趙詩恒):是一種征服泰山的快感。
生(張逸飛):祖國的山河真是美。
生(李聰):就因為泰山很高,自己上去了,身邊有眾山圍著,自己就象神仙一樣。
師:說得好。李白就曾來到泰山,也寫了泰山,那就是神仙一般的感覺,同學們課后讀一讀。
生(吳海燕):我覺得是希望在明天,我登上泰山,想到我可以在這個世界創一番事業。
師:很好,有抱負,有凌云壯志。讀這首詩,我們感覺到的不僅是對泰山美景的贊揚,更是一種泰山精神,一種民族精神的體現。時過境遷,千百年過去了,《望岳》以及詩歌體現的精神與泰山同垂不朽。《望岳》被喻為寫泰山詩歌的絕唱。以后很多人來過泰山、寫過泰山,但無人能比。明代有位詩人寫到:齊魯至今青未了,題詩誰比杜陵人。杜陵人是誰?
生:齊答“杜甫”。
師:同學們理解了詩歌內容、領悟了詩人的情感,下面再來讀一遍。
生:齊讀《望岳》。
師:讀得很有氣勢。我們說《望岳》是一曲民族精神和杜甫個人抱負的頌歌。杜甫在頌,我們想怎么樣呢?
生:齊答“歌”。
師:那好,我們討論一下,選自己熟悉的曲子來唱,可合作可獨唱。
學生討論、準備、練唱三分鐘。
生(肖奕奕、顏碧文)齊唱《望岳》。
全班同學鼓掌、笑。
師:歌聲悠揚。請問選的是什么曲?
生(肖奕奕):《大中華》。
師:為什么要選這首曲來唱?
生(顏碧文):覺得感情比較相近。
生(肖奕奕):節奏也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