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教案4
四、疏通第2段文意。 這一段是全文主體,具體說明了活板的發明、制作、印刷及有關事項。(加黑字板書) 1.學習第一層。 指名學生朗讀第一句,教師指導,看注釋,疏通文意。 為,動詞,發明。慶歷年間,有(個)平民畢昇,又發明了活板(印刷)。 提問: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為之”的“為”譯為“使用”,這里的“為”譯為“發明”,根據什么? 歸納:根據上下文意。前一處賓語“之”指“板印書籍”的方法,“為”譯為“使用”;這一處賓語是“活板”,所以“為”譯為“發明、創造”。 提問:這一句十二個字,介紹了什么? 歸納:活板發明時間、發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書)“布衣”二字,表現了人民的創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進步態度。“又”字呼應第一段,說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礎上的新創造。 2.疏通第二層文意。 指名學生朗讀第二層(“其法……瞬息可就”),教師指導,看注釋,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畢昇;膠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個)印模,省略量詞;火,名詞,在這里是“用火”義。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膠質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銅錢的邊緣,每個文字制作一個印模,用火燒烤使(它)堅硬。——這句介紹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學們注意單音節詞譯成雙音節詞的方法。 同學齊讀這一句(“其法……火燒令堅”)。 (2)其,那,代鐵板;以,介詞,用;兩個“之”用法不同,前一個,助詞,可省去,后一個,代詞,指鐵板,可譯為“它”。 請學生譯文,同學校正,教師評判。(以下各句同) 譯文;預先設置一塊鐵板,那上面用松脂、蠟混合紙灰一類東西蒙蓋它。 同學齊讀這一句(“先設……冒之”)。 (3)“置”后省略介詞“于”(在)”;乃,于是;滿,用作動詞,排滿;三個“則”字,都是順承關系連詞,可譯作“就”。 譯文:想要印刷時,就拿一個鐵框放在鐵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滿鐵框子就算作一塊活板,拿著(它)靠近火邊燒烤它;等藥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張平板按壓它的表面,字模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樣了。——以上兩句介紹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學齊讀這一句(“欲印……字平如砥”)。 (4)止,通“只”;為,認為,算做;神速,極快、快得驚人。 譯文:如果只印刷兩三本,不能算作簡單方便;如果印刷幾十幾百甚至上千本,卻快得驚人了。——這句介紹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單印。 同學齊讀這一句(“若止印……極為神速”)。 (5)請學生譯文,同學校正,教師評判。 譯文:經常準備兩塊鐵板,一塊鐵板印刷,一塊鐵板另外排布字模,這一塊印刷的剛剛印完,那第二塊板已經備好,交替輪流使用它們,轉眼間就能夠完成。——這句介紹兩板交替。 同學齊讀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層,介紹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說明重點。 3.疏通第三層文意。 這一層介紹活字印刷的有關工藝事項。共四句話,分別請四位同學朗讀、翻譯。 (1)第一句譯文:每一個文字都有幾個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個文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備一塊板面內有重復出現(這些字的時候用) (2)第二句譯文:(活字)不使用時,就用紙條標記它們,每個韻部標上一個標簽,用木格(分別)貯藏它們。 (3)第三句譯文:有生僻文字平時沒有準備的,隨即雕刻它,用草火燒烤,轉眼間就能夠制成。 (4)第四句譯文:不用木頭雕刻活字的原因,因為(木頭)的紋理疏密不勻,沾水浸濕后就會高低不平,并且(字模)和藥物粘結在一起,(拆板)時不能夠取下;不好燒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燒烤使藥物熔化,用手輕輕一摸擦它們,那些印模就自動脫落,一點也不會沾藥弄臟。 同學齊讀第三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