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教案4
三、總結。 1.提問:本文寫了什么?反映出了什么?對我們有什么啟發? 歸結:本文介紹了宋代發明家畢昇創造的活板印刷術,反映了我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和勞動人民高度的聰明才智和卓越的創造精神。啟發我們:中華民族有光輝的歷史,也必將有更燦爛的未來。 2.提問:本文在寫作上有什么特點? 歸納:(1)抓住事物特點加以說明。活板先進在“活”上。文章以雕板為比照,突出一個“活”字,既介紹了怎樣“活”,又說明了為什么這樣“活”。 (2)按工作程序的順序說明。活板印刷是一種新工藝,按程序說明是合理的順序。 (3)說明的語言簡潔、平實、準確,形容適度。為了說明清楚,用了列數字、打比方、做比較等多種說明方法。 四、檢查、解答上節課留的作業。 1.同學回答,教師歸納。 2.根據板書訂正。 3.同學回答后,教師歸納: (1)印。“五代時始印五經”,孤立看這一句,解為“印刷”也可以了,但結合上下文,就覺得欠精確。上文“板印書籍……”,可推知這個“印”應是“板印”的略寫,譯為“用雕板印刷”。它在句中是謂語,動詞。“其印自落”,印模。在句中是主語,名詞。“密布字印”,印模。在句中是賓語,名詞。 (2)火。“火燒令堅”,“火”本來是名詞,在這里表明燒的方法,解為“用火”。“再火令藥熔”,使藥熔化的方法是“用火燒”,“火”,動詞。 (3)以。“不以木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構成介詞短語,用來修飾動詞“為”,“以”,介詞,用。“以備一板內重復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兩句是目的關系,“以”是表示目的的連詞,解為“來、用來”。 (4)就。“瞬息可就”,動詞,用來陳述活板印刷,譯為“完成”。“持就火煬之”,動詞,支配的賓語是“火”,譯為“靠近”。 (5)為。“唐人尚未盛為之”,“為”,動詞,它的賓語“之”,代指“板印書籍”的方法,解為“使用、采用”。“滿鐵范為一板”,動詞,它的賓語是“一板”,解為“算作、當作”。“右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前一個“為”,動詞,賓語是“簡易(簡易之法)”,解為“算是、認為是”;后一個“為”,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因為“極神速”也講得通,“為”在這里起加強語氣的作用。 補充,“為”之在本文中用法很豐富,多為動詞,具體解釋,以與賓語搭配為標準。此外,“其印為予群眾所得”,“為”,介詞,被,也應注意。 總結:由這題可以看出辨別一詞多義需:(1)顧及上下文意(2)分析本句成分(3)注意搭配對象。布置作業 1.在積累本上總結一詞多義現象。 為、就、火、印、之、以、則2.完成練習四。上一篇:向沙漠進軍
下一篇:《活板》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