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敕勒歌》《靜默草原》教案及練習
二、教學目標
(一)語文基礎知識目標
1. 生字
敕勒chìlè 穹qiónɡ廬 見xiàn牛羊 天似sì 籠蓋lǒnɡ
鮑bào 前瞻zhān 簇cù立 接壤rǎnɡ 迥jiǒnɡ然不同
摩挲suō 咆哮páoxiào 鬃zōnɡ 頰jiá 翡fěi翠
2.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3. 詞語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個游牧民族,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活動在今甘肅、內蒙一帶。
陰山:就是大青山,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
穹廬:游牧人住的圓頂氈帳,形狀像蒙古包。
蒼蒼:青色。
茫茫:遼闊,深遠。
見:同“現”,呈現。
迥然不同:迥然:相距很遠或差別很大的樣子。形容相差得遠,很明顯不一樣。
微不足道:微:細,小;足:值得;道:談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義、價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接壤隱退:①指為官者退職后隱居林下。②消褪。
穹廬:①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氈帳。②泛指北方少數民族。
摩挲:①撫摩;撫弄:摩挲銅人|我摩挲著那本書,舍不得丟開它。②摸索:幸月色昏黃,門戶可辨,摩挲數進,始抵后樓。
譬如:也作“比如”。連詞。用于舉例。
杳然:①渺遠貌。②幽深;幽寂。③悠悠然。形容心情。④形容看不到,聽不見,無影無蹤。
4. 作者、作品簡介
敕勒歌的作者斛律金,生于公元488年,他創作的作品,為后來的文學研究者所重視,元明以來編輯的古詩選中大都有收錄。北宋詩人黃庭堅說它“語之奇壯如此,蓋率道事實而已。”說明它源于生活,樸實自然。金代詩人元好問曾贊美它:“慷慨歌謠絕不傳,穹廬一曲本天然。中州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鮑爾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內蒙古赤峰市人。中國作協會員。我國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兒童作家。從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小說、散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均多次獲獎,近年以散文創作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燈》等散文集13部,被評為遼寧省優秀青年作家,曾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文匯報筆會獎、中國新聞獎金獎。以前學過的篇目有《雪地賀卡》(注:鮑吉爾·原野 成吉思汗后人,鮑吉爾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譯為孛兒只斤,原野為漢文名字,蒙古名為“茫萊巴特”)
(二)閱讀能力目標
1. 感受少數民族的民歌的特點。
2. 學習動靜結合體現草原的美的寫法。
(三)寫作能力目標
運用細膩的描寫方法刻畫景物。
(四)思想教育
體會大草原的壯美,感受作者熱愛草原的情懷。
三、教師建議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的民歌。從結構上來說,這是雙重的反襯:一是廣闊無垠、大面積的空白,與微露的牛羊之間的對比;二是從蒼涼的死寂,到生命的喜悅。整個畫面沒有人,只有微露的牛羊。但是,發現這些微露的牛羊,卻有一雙眼睛,一雙牧人的眼睛,一個贊美自己家園的草原人。這是一首草原的贊歌,發自內心,漫不經心。卻又保持了千年的藝術青春。具體探討以下幾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