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敕勒歌》《靜默草原》教案及練習
最關鍵的句子是第一句:“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
第二題
(總特點遼闊無邊;還有1句的自由感,1、2、3句的不自由局促感,2句的單一感)
總體而言,表現了草原的遼闊無邊的特點。一方面,遼闊無邊給人以自由感。第11段里只在開頭提了一句,并未展開,但在其他段中有體現。另一方面,由于過于強大的遼闊,單一的遼闊,目之所及都是遼闊,人在此顯得很渺小,也受到一種強大無比的無形力量的壓迫,你絲毫不能撼動它,你無所作為,人的感覺反而是不自由、局促。 這在第11段中作了比較充分的展開,練習中所引的第1句的后半句、第2句、第3句都是。
如第2句,強大單一的遼闊,使人覺得唯有浩瀚自然的存在,所以,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隱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自然,在曠遠天地的面前,人只會覺得自己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產生一種局促感、不自由感。第3句,向強大無比的對象咆哮,不自量力,只顯得自己卑微可悲,這些都是局促不自由的表現。寫出因遼闊無邊而引起不自由感、局促感,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反過來更表現出了草原遼闊無邊的特點。全文中寫出這種遼闊感的還有:反復提到的蒼茫;第7、9段寫草延伸到天際,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第10段說草原沒有邊際,每一點都是中心;第11段說天如穹廬籠蓋大地,土地寬厚仁慈,起伏無際;第14段說衣襟被風扯得飄展生響,也是遼闊的體現。
第三題
(從我愿意像母牛句和我想如烈馬句、裝填蒼茫句、天如穹廬句等可明顯看出)
作者是蒙古族人,可以說通篇文章都帶著草原人的眼光,如遼闊引起的自由和不自由感,這也就是所謂的人生經驗通感。如:第5段認為蒙古牧人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第6段認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第11段說天如穹廬,籠罩大地;第13段說,我愿意像母牛一樣,俯首以口唇觸到清淺流水,也想如長鬃披散的烈馬那樣用面頰摩挲草尖。特別這最后一句,如主編導讀說的,美在草原放牧者對于水草的自由的想象和感受。 外鄉人有外鄉人的視角,后面的《草原散章》就是一例。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
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chìlè( ) qiónɡ( )廬 見( )牛羊
天似( ) 籠( )蓋
二、根據解釋寫出相應的語句。
1. 游牧人住的圓頂氈帳,形狀像蒙古包。( )
2. 青色。( )
3. 遼闊,深遠。( )
4. 同“現”,呈現。( )
三、品味下列語句。
1.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2. 風吹草低見牛羊
四、思考探究。
1. 可以表現天高地闊的比喻很多,詩人為什么選擇穹廬?這其中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2. 這首詩中有靜有動,形成了一種動靜結合的美,請舉例分析。
五、閱讀理解。
和海一樣,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