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敕勒歌》《靜默草原》教案及練習
(三)文章思路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后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四)寫作特點
動靜結合體現草原的美。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著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么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過于豐茂,牛群羊群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里。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蕩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群,西一群,忽隱忽現,到處都是。于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后一句稱為點睛之筆,對于“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五)課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
(包含了熱愛自己家園,贊美遼闊大草原的情感)
首先,這樣的比喻包含了草原牧民熱愛自己的家園,即對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家的熱愛之情。穹廬,即蒙古包是草原牧民的居所,蒙古包的方便搬遷成了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生活條件之一。天空大地,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為親近的生活居所來比喻,見出草原人對自己家園的熱愛的情感。其次,草原特點的反映,表現了贊美草原、贊美家鄉的自豪情感。草原的空曠使四向所見皆如此,而抬頭所見的頂部天空又變得“隆起”,天空顯得既特別高遠又特別親近,就像一個巨大的蒙古包籠蓋著四野。也恐怕只有無比遼闊的草原才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和想象。顯然,這樣的感覺和想象,充滿了贊美自己的草原、自己的家鄉的自豪之情。
第二題
(突出草原的瀚海蒼茫!耙娕Q颉本湟娙耍o人生機感、喜悅感、怡然自在感)
從課文的注釋中可以知道,“天蒼蒼,野茫茫”可以理解為天地蒼茫一片,曠遠迷茫,這正是大草原遼闊無邊、人煙稀少的特點。參見下課《靜默草原》:草原的遼闊使人覺得“人竟然如此渺小與微不足道”。詩中不寫人,而強調、渲染天地蒼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現大草原的這種天地曠遠、浩瀚自然的特點。這是讀者能自然產生的并且是富有生機的聯想。而且這些牛羊原先藏在草叢中,可見草的豐茂,一片壯闊草海;一有風吹草動就隨處呈現牛羊,又可見牛羊的眾多,這真是水草豐美的好地方。就這一句不僅給了我們人類在此生息的信息,而且給了我們那么多的生機、活力。更重要的是,“風吹草低見牛羊”是在“天蒼蒼,野茫!钡谋尘皩Ρ认拢窃趶娬{、渲染廣大草原的曠遠遼闊,似乎只剩下蒼茫自然的背景下出現的。在這樣的背景對比下,就可能給我們如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