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敕勒歌》《靜默草原》教案及練習
(一)“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天高地闊、草原、遼闊無邊、地之四邊與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這比喻包含了草原牧民熱愛自己的家園的情感。詳見練習一解答。
(二)詩中為什么不寫人?是否無人?
突出表現草原的浩瀚蒼茫的自然特征。“見牛羊”句暗示了人的存在。 詳見練習二解答。
(三)在“天蒼蒼,野茫茫”的背景下,“風吹草低見牛羊”給讀者怎樣的感覺?后句表現了大草原的什么特點?
生機感、喜悅感、悠然自在感。表現了大草原壯闊草海、牛羊成群的特點。 詳見練習二解答,參見“詞句品味·積累”。
《靜默草原》是一篇贊美草原的文章。作者沒有直接去寫草原的特點,而是通過寫人的感受來寫,而且是草原人特有的感受來寫。寫出了草原之美,不在可見的美色,不在可聽的美聲,美不在城市人的景觀,美不在美麗的語言,美在無言,美在靜默,美在草原放牧者在靜默中對于水草自由的想像和感受。
具體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一)找出最有特點的、表達對草原感受的句子,感知內容。
如:“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等。詳見練習一解答。
(二)舉出有關語句說明文章表達的重點和獨特感受。
1. 重點:大草原遼闊無邊的突出特點,強烈的遼闊感以及這無比的遼遠引起的蒼茫感
等種種獨特感受。
2. 側重所寫的單一感、不自由和局促感比較特別。例句如練習二中所引句子等。詳見練習二解答。
(三)用草原人的眼光欣賞草原的明顯語句有哪些?這會帶來怎樣的效果?
如詞句品味·積累第2句中的帶點語句等。其效果是作者感受的特別之處、作品的特色
更為鮮明。詳見練習三解答和詞句品味·積累說明。
四、課文講解
《敕勒歌》
(一)文章主旨
這首敕勒歌風格奔放、雄健樸質,寥寥幾句就十分生動地勾勒出內蒙大西北獨特的壯麗景色。 敕勒歌把古原野敕勒川的清新、遼闊,把敕勒川所散發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氣息盡收詩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麗畫卷,可謂“詩中有畫”。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
(二)重點語句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解析 這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這是畫龍點睛的一筆,我們看到在蒼蒼茫茫的天地之間,風吹拂著豐茂的草原。時而在這里,時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畫面開闊無比,而又充滿動感,彌漫著活力。詩沒有寫人,但讀者不會不意識到那遍布草原的牛羊的主人——勇敢豪爽的敕勒人。他們是大地的主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只有他們,才能給蒼茫大地帶來蓬勃生機,帶來美的意蘊。在詩中,我們不但感受了大自然的壯闊,而更重要的,是感受了牧人們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性格。那是未被農業社會文明所馴服、所軟化的充滿原始活力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