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敕勒歌》《靜默草原》教案及練習
1. 油然涌起的生機感、喜悅感;
2. 猶感這些生機、活力、生命信息的寶貴;
3. 在這樣草原遼闊、水草豐美之處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第二問,能注意對比,說出上述三點感覺中的一點即可。
第三題
第1句的“見”通“現”,意為出現、顯現。上古無“現”字,凡“出現”的意義都寫做“見”。
第2、3句的“見”都是看見、看到、見到的意思。明滅可見,時而看得見,時而看不見之意。
《靜默草原》
(一)重點語句
和海一樣,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草就是海水,極單純,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
解析 “在單一中呈現豐富。”也就是說,豐富是蘊涵在單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給人以單一感。“這顏色無疑是綠”,“無疑”也就是說,不用懷疑,草原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大片大片的綠。“草就是海水,極單純”這都表現了草原的單一,然而,這種單一,“在陽光與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錫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霧氣中的淡藍。” “在連綿不斷中顯示壯闊。”這就是草原的豐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單一中呈現豐富。”
(二)文章思路
作者沒有直接地正面去寫草原,而是寫草原給人的一種心理效果,和城市人,和觀賞景物的心理習慣相對照。直截了當地宣告,要想觀看豐富多彩的景觀:“草原沒有。”蒙古牧人,瞇著眼睛要看的,不是有形的景觀,而是“蒼茫”,而“蒼茫”是無形的,所以,作者說:“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引出下文。文章以“靜默草原”為題說明草原的美不可看,只可感受。它的美不在可視、可聽之中,而在沉思,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久久地、默默地沉思。靜默一詞始終貫穿全文,從草原的特點“遼遠而蒼茫”“不可看,只可感受”等始終暗含著看草原應以用心去感受,這種感受是發自內心的,所以作者站在草原上“凝立冥想”最后以“草原與我一樣,也是善忘者,只在靜默中觀望未來。”
(三)寫作特點
這篇課文作者是以感悟為主,是在對草原的一種獨特的情感基礎上,抒發了對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作者的情感需求在文中用了層層推進的對比手法來抒發。如:都市,名山園林:緊隨步移。牧人:眼里裝填著蒼茫。草原,遼遠而蒼茫。城市人:困惑。海:觀者在岸邊,景色受到限制。草原:可以是草原的中心。文中共用了四種景色和草原進行對比:都市、名山、園林、大海。其中大海與草原是很相似的,都很遼闊很蒼茫。而說大海時,給我們的感覺大多是胸襟。而草原的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不管你站在哪兒,你都是中心。只要你已進入了草原。說明草原的內涵更富有直觀性。牧人與城市人的比較,則要引入作者的感受。因為城市人是在“尋找”草原。如文中所講的“城里的人大睜眼睛看草原”而牧人,卻是在“享受”草原,如文中所講的“總是瞇著眼睛”。也正是這樣,才出現了城里人“困惑”,而牧人裝滿了草原的“蒼茫”。
(四)課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
都是一樣的風景:遼遠而蒼茫。人難免為這種遼遠而驚慌。草原沒有。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間哪一樣東西,而是想在眼里裝填一些蒼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草原的風景具備了看不到與看不盡這兩種特點。它的每一點都是草原的中心。在草原上人的處境感最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