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平線上的落日》《云海》教案及練習
3. 落日在沉入地平線以下的那一刻,是跳躍著,顫抖著降落的。它先是紋絲不動,突然,它顫抖了兩個,往下一躍,于是只剩下了半個,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愿離去,或者說不愿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
導析:寫落日西沉時,作者從動態與靜態兩個方面來寫。“跳躍著,顫抖著”是動,“紋絲不動”是靜。動是美的,“跳躍”“顫抖”“躍”。靜也是美的,它“依戀”“貪戀”“不愿離去”。由動到靜,再由靜到動,直到完全消失。作者抓住了落日即將消逝的瞬間,真實而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落日在消逝過程中呈現出的夢幻般的美。
(二)重點段落導析
1. 第⑸自然段中關于“左公柳”的故事與文章有什么聯系?這些聯想有什么作用?對我們有什么啟發?
導析:關于“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走在異地他鄉、陌生的環境,將眼前之景與自己熟悉的傳說故事進行時空上的聯系,是人之常情。同時,這些聯想又可以豐富文章內容,體現作者的文化涵養,又可增強文章的文化底蘊。這些聯想也讓我們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內心世界。
2. 第⑻—⑽自然段寫羅布淖爾荒原上的落日有何作用?
導析:作者在寫羅布淖爾荒原上的落日時,采用了先抑后揚的描寫手法,⑻—⑽自然段便是“抑”。作者先寫了不死不活地停駐在西邊天空的太陽,對應的是西域荒涼空曠的無人區,給人的是壓抑的夢幻般的感覺,為下文寫落日輝煌的一幕作了鋪墊。
3. 第⒃自然段中提到羅曼·羅蘭是因為日出,而給他帶來了創作的靈感。作者則因日落,而感受到死亡的莊嚴,由日落想到日出,這種聯想是相稱的。由此可知,人與自然從來都是血肉相連的,一個睿智的人可以從自然里發掘靈感,獲得啟示。
《云海》
一、課文導讀
(一)文題詮釋
“云海”,即由許多云組成的像海一樣的景象。要觀察此種奇觀,其立足點應于“云海”之上。本文作者描述的便是她于高山之上所見到的這種奇觀。以此為標題,生動而又醒目。
(二)謀篇立意
文章開篇即回顧了青年時的一段經歷,自然引出對山中云的描述,接下來重點描述了“云海”這一奇觀,突出了山中生活的寧靜之美。從文末來看,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的主題是在贊美自然景象的同時,突出了她對所經歷的這段時光的懷戀。
(三)寫作特點
1. 抓住自然景物的特點,進行形象而細致描繪,如文中第⑶自然段中寫云的句子,把云比作是“天空的吉普賽人”,用“慌慌張張”“胖乎乎”“暈頭暈腦”“又瘦又薄”等極富擬人化的詞來描述,突出了白云的活潑、可愛之特點,讀之令人神往。
2. 記敘、描寫與文化融為一體。交代往事,作者使用了記敘;對白云及云海,作者又使用了描寫;文章結尾兩段,作者在記敘,描寫的基礎上又展開了議論。
二、內容探究
(一)重難點句子導析
1. 我的青春與別人不同,是在寧靜中度過的。說是寧靜,在當時被認作“寂寞”。
導析:對生活的感受,是“寧靜”與“寂寞”之別。就作者而言,由于她有一顆平靜的心,因而也就易與自然交融在一起,從自然景物中獲得快樂,也就不會有“寂寞”之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