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克隆技術的倫理問題》《我們這雙手》教案及練習
二. 教學目標:
(一)語文基礎知識目標
1. 生字
克隆lóng 畸形jī 哺乳bǔ 概率lǜ 干預gān 鰭qí
蹼pǔ 撓 náo 溯sù 赭色zhě 孤僻pì 腺xiàn
2. 需掌握的多音多義字
3. 辨析形似字的字音及字形
4. 詞語
克隆: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無性繁殖,復制出遺傳性狀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質或生命體。
父本:生物繁殖過程中,雄性的親代。
母本:生物繁殖過程中,雌性的親代。
門:這里指生物學分類范疇的第二級。門以上是界,門以下是綱、目、科、屬、種。
多利:1997年2月由英國胚胎學家威爾穆特培育出來的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
顯性基因病:明顯地因基因遺傳而產生的疾病。
基因庫:一個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群中各成員所共有的全部基因。
培養基:人工配制的適合微生物生長繁殖或積累代謝產物的營養基質。
畸形:不正常的形狀。
辛普森:美國橄欖球明星。
星象學:根據星象推測世事的一種學說
星座:天文學上為了研究方便,把星空分為若干區域,每一個區域叫做一個星座。
手相:手的形狀及手掌的紋理。
截然不同:形容完全不相同。
孤僻:性格古怪、不合群。
振幅:振動的幅度。
5. 作者
邱仁宗,畢業于清華大學文學院,華中科技大學生命倫理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兼職教授,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倫理委員會主任委員,世界技術網絡2002年度倫理學獎獲獎人,國際單體型圖委員會委員,國際婦產科聯合會生殖健康和婦女健康倫理
委員會委員。邱仁宗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生命倫理學家,他對人類胚胎干細胞中的倫理爭議深有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初,把生命倫理學系統地介紹到中國。
(二)閱讀能力目標
1. 品味說明文與議論文的區別。
2. 理清說明順序和論證過程。
(三)寫作能力目標
練習寫簡單的一事一議的議論文,表明自己的觀點。
(四)思想教育
體會科學家對人類負責的精神。
三. 教師建議
《克隆技術的倫理問題》
(一)指出本文各項推理論證的共同前提。
此前提為:克隆人也是人,一樣是具有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特定人格,具有特殊心理、
行為、社會特征的人。詳見練習一。
(二)本文運用反面例證的具體情況及其作用。
“辯護”全節及“反論證”節的前半部分均為反面例證。以反面例證為主,最后才推出
正面例證,各種可能情況特別是一般論證未予考慮的情形盡可能考慮了,使全文論證更加全
面、嚴密、徹底,結論顯得更為雄辯。詳見練習二。
(三)比較“反論證”節與《梁》文奈良故事節表達方式的異同。
同在“非一般”和“徹底”:一般論證未予考慮的,反論證節涉及了,顯示出論證的徹
底性;亦因奈良故事非同一般的特殊性,而把主人公思想行為的徹底性表現了。異在前者為
典型的議論推理,后者為飽含抒情、議論的敘事。詳見練習二。
《我們這雙手》
這是一篇科普小品。科普,就是科學知識的普及,講的是科學道理,但不是科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