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的智慧》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1、激發學生的文學興趣,增進對外國文學的了解。
2、了解如何使文章有創意。
3、學習逆向思維的方法,培養自己逆向思維的習慣。
教學重點
1、把握本文的中心論點。
2、了解文章不同于國內人士所寫的議論文的結構形式。
教學難點
1、掌握本文總—分—分的結構形式。
2、理解本文論證的新穎別致。
3、體會本文幽默傳神的語言。
4、培養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做個善于思考的有心人。
教學思路
這篇議論文是對傳統思維觀念的抨擊。在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創新已成為人類進步不竭動力的21世紀,我們更有必要使學生認識到“世界上最大的未開發的疆域,是我們兩耳之間的空間”。本文是培養創新觀念,激勵創新思維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學中要聯系學生實際、社會實踐。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生活和學習中,有的人是勤奮的,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許;有的人是懶惰的,招來了別人的白眼。這樣看來,懶惰是一種不良習慣,他會使人喪失斗志,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受到一切勤奮者的唾棄。可是,美國有一位叫凱利的作家,運用了逆向思維,寫了一篇文章,來贊揚懶惰者,這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這篇文章。
[板書課題]
二、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
1、作者想說什么(中心論點)?
2、本文的結構形式是怎樣的?
學生聽讀后討論,教師總結:
1、正是懶惰激勵了發明,促進了人類的進步。
2、總—分—分。
三、學生默讀課文,劃分文章段落
提示:第一部分(1—5段):提出論點,并側重論證“沒有我們的這些懶漢,勤勞的人面對的恐怕只會是單調乏味的勞作”
第一層(1—3段):用普遍現象作論據論證。
第二層(4—5段):用個別典型事例作論據論證。
第二部分(6—7段):論證懶惰促進了人類進步。
四、學生細讀課文第一部分,探討問題
1、前三個自然段分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提示:第1段:正反對比論證;第2段:;舉例論證;第3段:
舉例論證(祥寫取水,略寫渡水)。
2、前三個自然段分別從什么范圍和角度來論證“沒有我們的這些懶漢,勤勞的人面對的恐怕只會是單調乏味的勞作.”的?
提示:這三個自然段所舉例子從范圍上看由小到大(家務勞動—職業勞動—社會進步發展),說服力也遞增;從論證角度上看也不斷變化,先側重于反面論證,再側重于正反對比論證,最后側重于正面論證。
3、請分別概括4、5兩個自然段的段意。
提示:第4段:以少年波特發明閥門的初衷是為了能“偷懶”,
論證“正是懶惰激勵了發明”。
第5段:人類動機研究者吉爾布萊思的研究證實:最優秀的工人
毫無例外地都是懶漢(祥寫),并推斷稱職的領導也同樣懶惰(略寫)。
五、學生細讀課文第二部分,探討問題
1、請同學們分別概括6、7兩個自然段的段意。
提示:第6段:以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及數字規則說明“精神的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