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生果”》有講有練
四、重難點導析
(1)本文的結構層次
文章層次十分清晰。全文以“長生果”(書籍)為線索,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點題,引出對少年時代讀書生活的回憶。借助一連串的比喻,渲染出少年時代讀書生活帶給“我”的愉悅之感。第二部分(第3~17自然段)回憶“我”少年時代閱讀、寫作的經歷與感受。其中第一層(第3自然段)是追憶自己少年時代因讀書而歡悅的心情;第二層(第4~12自然段)記敘看小畫片和上小學時閱讀和作文的情況;第三層(第13~17自然段)記敘上初中后,讀書和創作的情況。第三部分(第18、19自然段)由追憶往昔轉到抒發今天的感慨。首尾呼應,更重要的是將讀書、寫作與生活體驗結合起來,帶給人更多的思考和啟迪。
(2)文中“書,人們稱為人類文明的‘長生果’。這個比喻,我覺得特別親切”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此句開篇點題,以“特別親切”一語牽連出“我”少年時代的種種閱讀和寫作的愉悅感受,與此同時,也表明“我”受到書的滋養,親歷了書給自己的成長帶來的種種益處。
(3)如何理解“我”讀書時“不求甚解”“囫圇吞棗”?
這里寫“我”少年時“好讀書不求甚解”“囫圇吞棗”,既是事實,又是可以理解的。一則是受年齡的限制不可能很透徹地理解那么多未經篩選的各種書籍,二則是“我”如饑似渴地看,在“不求甚解”中透露出急切,在“囫圇吞棗”中流露著渴望。所以這應理解為少年閱讀的迫切及對知識的渴望等,不應理解為讀書態度不端正。
(4)如何正確地看待課外閱讀?
人常說,開卷有益。文中的“我”正是在閱讀中不斷豐富和完善自我,且漸漸地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但時至今時,我們的閱讀須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經過甄別,篩選,選擇一些適合自己成長的有益書籍,以正確的態度去有目標地閱讀。也就是說,今天的少年有了擁有各種書籍的優越條件,更應具備選擇、篩選的能力。
【練習解答】
一、“我”的“長生果”指的是書,人們稱它為人類文明的“長生果”。作者對這樣的比喻感到特別親切。因為這個比喻生動、形象地揭示出書籍在人的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滋養心靈,提升心智,豐盈靈魂,豐富人生。作者體悟自身的人生經歷尤感如此。
二、第一次作文,“我”因“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秋天,用自己的感受去寫秋天”,寫出了一篇佳作,從中“我”悟到了一點作文的道理:“作文,首先構思要別出心裁,落筆也要有點與眾不同的鮮味才好!倍诙作文,“我”因完全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而獲得好評,這次“我”又悟到“作文,要寫真情實感。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鑒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應該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兩次作文的經歷和感受,共同之處在于都與課外的閱讀密不可分,厚積而薄發。
三、依據課文的相關內容,“我深深明白:假如不是讀過幾百部真正的小說,我決不可能寫出那800個字”,以及“我”作文成功的感悟等,作者認為“創造”之源是大量的閱讀,豐厚的積淀和生活的體驗。
四、1.“像蜂蝶飛過花叢,像泉水流經山谷”是前一組比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畫頁,也似一闋跳躍著歡快音符的樂章”是后一組比喻。兩組比喻前后照應,兩組中前句是從視覺,后句是從聽覺來分別設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