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路梨花》教案5
〈設計意圖〉
人在識記的20分鐘后,僅能保持記憶的58.2%,1小時后則僅能保持44.2%,下課前用一兩分鐘復習,以達到使學生鞏固知識的目的。
第二課時
一、運用字詞卡片,復習第一課時學的字詞。
〈設計意圖〉
人在識記的1天之后,僅能保持記憶的33.7%,第2天上課再次復習以鞏固知識。
二、教師提出:雷鋒的名字在課文中只出現了一次,本文是用哪些內容或辦法表現雷鋒精神的?
學生發表見解后,教師可根據需要作如下的啟發:
1.課文對小茅屋的介紹,都起到了哪些作用?
2.有人說“文中不只一次提到梨花,標題中也有‘梨花’,這是因為文中有個哈尼族姑娘叫梨花”,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
經討論得出結論:方便過往旅客的深山中的小茅屋,是雷鋒精神的見證;人們建造、照料小茅屋的行動,是雷鋒精神的體現;潔白、美麗的梨花是雷鋒精神的象征。
設計意圖
1.這樣設計是為了一舉完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象征作用,標題的含義,本文從多方面表現雷鋒精神的寫法這三項教學任務,“濃縮”教學過程,實現精講。
2.啟發提問避免暗示性,而且方式多樣化。
三、教師提出:本文的標題以犁花象征雷鋒精神,深刻、含蓄而且很美。如果拋開這一點,不去考慮,這篇課文要是以“學雷鋒”為題可以不可以?為什么?
通過討論研究明確:“學雷鋒”三個字還不能準確地反映出本文所寫內容的特點。這篇課文寫的是學雷鋒,但是沒有寫學習的過程,而是寫學習雷鋒精神所做的事情,而且是你影響我,我影響他,一樁好事彼此傳遞,前后延續。這就生動地說明了:以雷鋒精神為代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在我國廣大人民群眾中,已經深入人心,代代相傳,而且正在發揚光大。
設計意圖
不是直接提出問題,而是讓學生判斷一個假設標題的可否,這樣做一是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調動學生發表見解的積極性;二是為了使學生在爭辯中領會本文內容的特色,及其深刻含義。
四、教師提出:假如“我”和同行的老余,住進茅屋后正好碰上了回娘家路經這里的梨花姑娘,故事會怎樣發展下去?請大家發揮想象力,在不改變原文基本情節的情況下,簡要談談你們的設想。
學生談出種種設想后教師提出:這些設想本文的作者不一定沒有考慮過,那么他為什么要選定我們讀到的那種方案呢?
通過討論明確:這樣寫,文章開始不久就給讀者設置了懸念,即“這是什么人的房子?主人是誰?”而這個問題后來又兩次誤測,直到文章結束才得到解答。這樣,就緊緊地吸引著讀者一口氣把故事讀完,想知道個究竟,取得了引人入勝的效果。
設計意圖
1.學生面對課文這一種情況,分析思考相對的難度比較大。假設出另外幾種情況,與課文對照,有了參照物,分析思考就比較容易了,以完成領會本文設懸念、造誤會的寫法這一教學任務。
2.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創造性思維。
五、教師簡答學生質疑時已提到,而在兩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又未能順便解決的,且又并非離題或過于枝節的問題。
設計意圖
1.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只讓學生問,教師不解答,其積極性便會挫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