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安東尼》同步練習(2)
貝多芬生于1770年。祖父是男低音歌唱家,歌劇作曲家,奧古斯特候選的樂隊指揮。父親是男高音歌唱家。貝多芬具有音樂的血統。14歲,他在公立學校念書,音樂教育則從4歲開始,8歲已拉得一手好提琴。11歲他認識了巴赫的平均率鋼琴譜。艾登預言他是莫扎特第二。1787年,他轉入莫扎特門下。1788年曾游維也納,因為即席演奏莫扎特而受到關注。莫扎特說:他有一天會在世界上發出一種聲音來。那時,他的慈母逝世,父親是一個酒鬼,喪失了他的歌聲。他不得不去做家庭教師。他開始潛心研究英國文學,并且認識了瓦爾德斯丹伯爵,成為他終身知己。1792年瓦爾德斯丹送他去維也納,從此定居在這18世紀的音樂名城。
因為生活的不安,戀愛的失望,聽覺也開始煩攪他,在別人眼中,貝多芬變成一個怪人。幸虧他的創作力是旺盛的。他對于大自然的極大的喜好,他隨身總是帶著筆記本。1822年,他的耳朵完全聾了,對客人伯談話是用筆談,從千百本的談話記錄中,可以看到他的生活和工作態度。
十八、九世紀之交,歐洲的主宰人物是拿破侖。貝多芬為他寫了一部交響樂,前后經過3年時間。可是他的交響樂才脫稿,拿破侖已經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他撕掉樂譜上面的獻辭,把樂譜扔到地下,猛力踐踏,憤恨地說:“他竟做起了專制魔王了!”
1822年12月,貝多芬患肺炎,后轉水腫病。三個月的治療落了空,經過兩天半清醒的掙扎之后,1827年3月26日,在雷轟電閃當中,他向空中揮舞著緊握的拳頭,就此向人世告辭了。下葬之日是,送殯的有兩萬人,有一位老太太對人說:“這里埋葬的是一位音樂的主帥。”
【閱讀提示】與課文體裁不同,課文是一篇敘事性散文,選文是一篇人物小傳。表現手法也有所區別,前者通過記敘描寫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來表現主人公的精神品質,后者主要通過敘述和說明來表現人物的生平概況和精神風貌。
⒐作者為什么說貝多芬不僅是“音樂的英雄”、“更是人類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