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鐵盧之戰》說課稿
一、說教材1、該文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以往的教材中對新聞這種文學體裁的選擇,多半是消息、時事報道、評論,涉及面很狹窄。本單元四篇課文從廣義上都屬于新聞作品,內容涉及歷史、音樂、思想教育等方面,體裁包括報告文學、通訊、電視專題片等。本文屬于報告文學體裁,講述的是重大的歷史事件。通過本文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的全貌,學習到本文獨特的構思和工筆細描和大筆勾勒相結合的寫作方法,也可以讓學生養成科學的思辨習慣,提高人文綜合素養。從教材跨學科整合知識的“大語文”教學觀的角度看,這篇文章與本單元其它文章一道是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極好的教材資源。
2、教材分析
茨威格以時間和人物兩條線索相交織的方法,運用文學的表現力再現了1815年6月18日發生在比利時滑鐵盧地區的一場著名會戰。文章由六個小標題構成,分別是:滑鐵盧的上午、格魯希的錯誤、決定世界歷史的一瞬間、滑鐵盧的下午、決戰、尾聲。
作者以生動的文筆,高超的剪裁技巧,細膩的心理描摹,將讀者帶入那硝煙彌漫的戰場;在對歷史大事件、大場面的描寫中,抓取最能反映事物本質的重要細節,從細處落筆,凸現了作者非凡的構思組材和寫人記事的能力;文章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再加以恰當的評論,深刻地揭示作者對戰爭勝負原因的分析,頗有見地,對學生也很有啟發。
3、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根據課文的具體特點,制定三個教學目標:
⑴培養科學的思辨能力。
⑵學習本文工筆細描和大筆勾勒相結合的寫作方法。這也是教學重點。
⑶繼續體會報告文學兼有新聞和文學兩重特征的特點。這是教學難點。
以上三個目標用兩課時完成。
二、說教法
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又是自讀課文,適宜長文短教。考慮到學生的實際能力、課文類型及現有的教學手段,課堂上擬采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擴大課堂知識容量。具體做法有:
問題研讀法:整堂課以問題研討的方式進行,通過巧設疑問,調動學生的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激趣法:這篇文章屬于戰爭題材,學生比較感興趣,為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不僅僅在于人,還在于其他多方面的綜合因素,故而在開始上課之前,讓學生觀看《遼沈戰役》中“錦州之戰”的片斷,因為兩個戰役具有較強的可比性,而且直觀性的戰爭場面容易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
遷移法:學習一篇課文,不是要死記硬背一些思想內容、段落大意、寫作特點,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培養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并借課文舉一反三。因此,在課堂主要任務完成之后,讓學生自主閱讀《語文讀本》上的《火刑》,對學生的遷移能力進行培養。
三、說學法
當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本文是自讀課文,應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只起主導作用。
第一步,自主: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上網或到圖書館查找資料,先行了解作者、拿破侖、滑鐵盧之戰的背景及其影響。課堂上通過聽寫檢查學生對生字詞、音、義的預習情況。
第二步,合作探究:課堂上,通過分組討論,鼓勵學生創新性的見解,對學生進行科學的思辨教育,并通過共同探討,逐步把握文章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