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第一單元 科學精神
北師大版第一單元 科學精神人民科學家的精神風采基礎助學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應景( )鑒定( )應酬( )勒緊( )二、下面句中的修辭方法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她那紅潤的臉蛋猶如盛開的梨花。 b.南京的“金城”摩托車在廣交會上赫然登場。 c.閱覽室里安靜得連針掉到地上的聲音都能聽見。 d.誰會歡迎脫離實際的空頭理論家呢?三、仿照畫線的句子,續寫一個句子,與畫線的兩句構成語意連貫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樹,就撒下一片陰涼;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潤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四、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把北山建設成省級森林公園,是當地政府實施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工程。b.發電站每年的發電量,除了供應給杭州使用外,還向上海、南京等地輸送。c.自編自演的課本劇在發展個性、引導學生閱讀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d.街道希望通過多種渠道,大力開展法制教育,防止青少年不違法犯法。五、聯系今天的社會實際,請你對文章中“錢老本人卻心境平和,把寫世俗之人追求的金錢、地位看得比清水還淡”這句話,談談你的看法 閱讀平臺 (一)錢學森一生對金錢看得很淡漠。他當年放棄在美國的優厚條件,堅決要求回到各方面都還十分落后的祖國,就是為了和祖國人民同呼吸、共患難,用他的知識和智慧建設國家,使祖國強大,人民幸福。 他回國以后,完全靠自己的工資生活,一級教授一個月三百元多一點。除了工資之外,他還有一些稿費收入,晚年也曾得到過較大筆的科學獎金。但他把自己所得幾筆較大的收人統統捐了出去。這包括:他的《工程控制論》1958年中文版稿費,千元以上,這在當時是一個普通干部兩年的收入,捐給了中國科技大學力學系,資助貧困學生買書和學習用具。一九六二年前后,他的《物理力學講義》和《星際航行概論》先后出版,稿酬有好幾千元。這在當時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那時還處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人人都屹不飽肚子,錢學森一家和全國人民一樣,也是勒緊褲帶過日子。但是這么一大筆錢并沒有使錢學森動心。當他拿到這兩筆稿費時,連錢包都投打開,轉手就作為黨費交給了黨小組長。 一九七八年錢學森又交了另一大筆黨費。當時“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開始落實各方面的政策。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老先生原在全國政協文史委員會上班,一九六九年去世。因為“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從一九六六年就不發工資了,直到去世,三年未領到一分錢工資。一九七八年落實政策,補發了三干多元的工資。錢學森是錢均夫惟一的兒子,自然有權繼承。但是錢學森認為,父親已去世多年,這筆錢他不能要。退給文史委員會,人家拒收,怎么辦?錢老說,那我只有作為黨費交給組織。后來這三千多元也交了黨費。 錢學森曾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副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國科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要職,其地位不可謂不高。但錢學森對這些“官位”一點也不在意。要不是工作的需要,他寧可什么“官”也不當。他常常說: “我是一名科技人員,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樣也不想要。”所以,他從不愛出席什么開幕式、閉幕式之類的官場活動,只喜歡鉆進科學世界,研究學問。在這方面若有所得,就十分高興。他常說:“事理看破膽氣壯,文章得意心花開。”1、閱讀所選文字,請簡要概括本段所寫的內容 2、文章中說“錢學森曾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副院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中國科協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要職,其地位不可謂不高。”但是錢學森對這些卻一點也不動心,聯系課文,你是怎么理解這段話的?這些表現了錢學森怎樣的科學精神? 3、結合課文內容,請你談談錢學森是怎樣的一個人?假如有一天,你也是一個學業有成的年輕有為的科學家,你會怎樣去做? (二)人,總要仰望點什么(李興濂) ①人生在世,不能總是低頭覓食,那樣會矮化得像動物一般。人,總要仰望點什么,向著高遠,支撐起生命和靈魂。 ②仰望,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精神上昂的生存姿態,它使生命戰栗、貫注、凝神,形成張力,就像鮮花綻開、泉水噴涌。它是根植于一切情愫之中又最終超越其上的永恒的精神。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靈魂追尋,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園。③一位俄羅斯老畫家在林間散步,“他仰望頭上一輪滿月從樹梢后緩緩露出,他突然被那種無與倫比的飽滿和圓潤,被那種壯麗博大的景象感動得哭了起來……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藝術!那皎潔的月光仿佛上蒼深情的注視,仿佛天國的雪花披在他的肩頭。那一刻,誰能說他不是幸福的?” ④哲學大師康德最喜歡凝神仰望夤(yín)夜星河。“每當我靜靜地佇立仰望那浩渺深邃的蔚藍色的天空時,一種永恒的肅穆和生命的崇高便油然而生——仿佛上帝在叩響自己的額頭,一股神秘而偉大的授意如波濤般洶涌而來……” ⑤貝多芬豪邁地宣稱:“我的王國在天空!”“當黃昏來臨,我滿懷著驚奇感,注視著天空,墜入沉思。一群閃閃發光的天體在那兒旋轉運行,永無止境……此時此刻,我神游魂馳,精神超越了這些距我們億萬公里的群星,一直向那萬物之源奔去……漸漸的,我試著把那團激情轉化為音響……打開心坎的東西必然來自天空!” ⑥一次我隨黑壓壓的人群,在深夜里爬上泰山極頂,守望東海日出。山澗、鳥鳴、夜露,掩不住心中渴望的激動。黎明的曙光射出萬支金箭,點燃了朝霞,蘇醒的泰山發出錚錚的聲響,從青灰色的霧靄中逐漸顯現出它堅實的輪廓。一輪朝陽從海上噴薄而出,圣光充溢,噴涌,流動,一個熠熠閃光的世界點亮我的雙眼!我透過那濃密的樹梢,遙望到遠方的木船已掛起了潔白的帆——那迎風搖曳的希望之帆,正顫動于朝陽之中。此時,朝陽、白帆、碧空,把我對遙遠未來的瞻矚和渴盼,帶向廣闊無垠的蒼穹。 ⑦仰望就是追尋崇高。也許我們抵達不到崇高,但我們可以仰望,讓崇高引領,在人世中行走,穿越靈魂,在心靈根底樹起精神的皇座,把立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軀與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結合起來,感悟到皈依的崇高,最終作為生命的堅強支柱而矗立在世界上,支撐起富于意義與價值的生命世界。⑧人,總要仰望點什么,一輪紅日,一彎新月,一片云朵,一座山峰,一棵古樹……只要能激起你心底的波瀾,哪怕是一絲漣漪。當你仰望時,一股莊嚴神圣的力量,一個崇高的形象,或者一些偉大的詞句就會從你的內心涌起! (選自《讀者》2006年第2期,有刪改)1.閱讀全文,說說“老畫家”、康德、貝多芬和“我”在“仰望”時各自的感受是什么?老畫家: 康德: 貝多芬: “我”: 2.說說第⑦段中加點的“精神的皇座”的含義。 3.“仰望,就是漫漫黑夜中的靈魂追尋,它使人重返失落的精神家園。”在生活中,你也許也“仰望”過,請仿照例句,寫出你對“仰望”的理解。 仰望,就是 ,它使人 。4.作者在第⑥段寫自己于泰山極頂看日出,就視角來說,不能算作“仰望”。這應該不是作者的疏漏,請談談你對作者之所以這樣寫的理解。 5.人,總要仰望點什么。蘇軾仰望中秋的圓月、青天,激起了他“心底的波瀾”。請結合《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分析說明作者仰望后思想感情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