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唐詩三首
指名口譯這一句。
這一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的苦悶。)
(3)分析“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兩句。讓學生讀注解后,教師補充注解:“玉衡”,用玉制成的苗。李白在《春夜洛城笛》中有“誰家玉衡暗飛聲,散人春風滿洛城”的詩句。“黃鶴樓”:傳說三國時費文在此樓采黃鶴壁仙而去。據說李白在寫這首詩前,唐詩人崔崔顥,曾在樓壁上題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等八句詩,文人墨客在此寫下了不少抒發感傷之情的詩句。
詩人在這黃鶴樓中聽人吹玉笛,聯想到自己的處境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聽著“落梅花”的笛曲聲,五月的江城,就像是梅花紛紛墜落的冬天。詩人以此來表達空寂、愁悶的心情。作者用這反常的天氣現象來表達自己受不白之冤的憤滿之情。)
(4)歸納主題:這首詩通過詩人對在流放途中于黃鶴樓上聽人吹笛的情景的描述,抒發了詩人流放后悲寂的心情。
這首詩的語言有什么特點?舉例說明。(凝練、形象。)
如:第二句中的“望”字,意味深長。“望長安”中包含著對國家的關注和期望,而“不見家”時又包含著失望。又如:詩人把《梅花落》改為“落梅花”,這一改,既使第四句與一、二句押了韻,又顯示出詩人豐富的想象力,梅花紛紛墜落的冬天,與當時自己的心境融合得 多么自然、貼切,真是水乳交融。這個“落”的改動,真可謂精妙之筆!
(5)講述“絕句”知識:“絕句”也稱“絕詩”、“截句”、“斷句”。是近體詩的一種。每首定格為四句。以五言(每句為五個字)、七百 (每句為七個字)為主,簡稱五絕、七絕。一般一、二、四句押韻,平仄較自由。
(6)集體有感情地朗誦本詩,當堂背誦。
(7)轉入第二首詩,揭示課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8)簡介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唐代詩人,字號美,河南鞏縣人。出生小官僚家庭。少時好學,早年曾度過漫游的生活。后來參加科舉考試失敗了,到長安求官,處處碰壁。經受了許多饑寒辛酸,這才對社會的黑暗,人民的痛苦,逐漸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安史之亂”后,他在陜北與人民一起逃難,當過敵軍的俘虜。后來做過一些小官。后漂落到成都。他漂泊西南12年,先后在成都樟州住了6年多,其間曾做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人稱他“杜工部”。后沿江東下,流浪3年。公元770年冬天,他由長沙北上岳陽,病死在湘江的一條破船上,活了59歲。杜甫留給后人一千四百多首詩。這些詩反映了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由繁榮、安定、統一到蕭條、動亂、分裂割據
的時代。40多歲以后,詩歌的中心主題是寫國家的災難和人民的痛苦。他的詩不僅內容豐富,憂憤深廣,在藝術上也有書已高的成就,不愧“詩圣”的稱號。
(9)解釋“律詩”的一般特點。(講解時與上面講過的“絕句”比較進行,利用幻燈。)
“律詩”是舊詩體名,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每首八句,四韻或五韻,即第二、四、六、八句必須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聲韻。中間兩聯,即三、四句和五、六旬必須對仗。分五言、七言兩體,簡稱五律、七律。每首幾句分四聯,一、二句稱首聯,三、四句稱頷聯,五、六句稱頸聯,七、八句叫尾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