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記》教案3
明確:
1、采用側面描寫的手法,以山峰來襯托云海,使云!S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變幻莫測、令人神往的特點生動地表現出來。
2、“高峰下臨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風峻骨”,“處處懸崖絕壁,無可托足”。特點是“險”。
3、填“奇”字。從“打開它的云庫”,“特意委托風神帶來名貴的松樹樹種”,“組成無窮無盡幻異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賞賜了”、“極罕見”等詞語可見。
(二)第二部分寫的是古人攀登黃山的歷史,討論以下問題。
1.寫黃帝在這里飛升是“傳說”,和李白等人有詩文留下為證,顯然不同,為什么要選用“傳說”這一材料呢?
2.寫李白等人的詩、文有什么作用?
3.這一部分與全文中心有什么關系?
4.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聯系?
明確:
1、增加黃山的神秘色彩,使黃山顯得更有魅力。
2、表現了黃山的險峻,登山的艱難,也豐富了文章的內容。
3、本段回顧幾千年來,只有少數像李白這樣不畏險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這就為下文歌頌我們的時代和人民伏下一筆。
4、承第一部分黃山風光的“險”而來,是大自然“不肯隨便地將勝景給予人類”及“封山”這一意旨的具體體現。又與第三部分“勝景已成公園,絕處已經逢生”的現實情況相互比照?梢娺@部分使文章結構波瀾起伏,而又貌斷實續。
(三)第三部分是怎樣突出文章的中心的?
(1)對比:把前人攀緣險峰的石級與現在有鐵欄桿的寬闊的石級作對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與我們“直上,直上,直上”“卻無可戰栗”作對比,
(2)詳略處理得當,如“過了立馬亭,龍蟠坡,到半山寺,便見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為最險的地方,鯽魚背、閻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蓮花峰,玉屏峰,蓮蕊峰,光明頂,獅子林,這許多許多佳麗處,都在公園中。”詳寫登天都峰,其余略寫,重點突出。
(3)記敘與議論相結合,記敘為議論作依據。寫天都峰之險,而今天卻化險為夷,這是石工們的功勞,所以引出議論,“我們這江山,這時代,正是這樣,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雖然這里歷代有人開山筑道,卻只有這時代才開成了山,筑成了道。”
三、布置作業:
研讀第四部分,完成課后練習二、四
第三課時
一、回顧上節內容,特別把握第三部分對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二、分析第四部分。
(一)對照完成課后練習二
(二)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黃山景觀的“奇”而來。 “奇”在何處?
明確:奇就奇在“變化無定”上,云海漂泊無定,景物瞬息萬變,群峰時隱時現,忽而旭日東升,忽而傾盆大雨,從彩虹到神奇的攝身光,寫盡黃山的險與奇,還有神秘感,又如寫松樹,“從峰頂俯視,它們如苔蘚,披覆住巖石;從山腰仰視,它們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著巖壁折縫,一個個的走將出來,薄紗輕綢,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薄芭旁仆で,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從這兒揚帆出海去?墒前到付,浪這樣險惡,……”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三)本文描寫日出壯觀時怎樣抓住光影的千變萬化進行生動描述的?與其他有關的日出景觀描寫相比有什么特點?(對照練習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