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記》教案3
4.本文寫作特色是什么?
(二)疑難討論:
1.明確:其一,開頭落筆不凡。本文不像一般游記那樣從登山寫起,而是居高臨下,從大自然如何安排黃山勝景這個角度起篇,氣勢磅礴。在介紹黃山概貌后,又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歷史,數千年中極少有人能攀上黃山之巔的史實,烘托了“險”字。在記游之前寫了這樣兩段內容,是作者獨具匠心之處。第一部分做為全文的總起,暗寫“險”、“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險”字展開,形成古今虛實相映之勢。一二部分能引導讀者從宇宙變遷、人類發展的宏觀高度去認識黃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氣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義。
其二,寫游山經過時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遠或由下而上地去寫,作者選擇最能突出黃山特色的幾種景物重點描寫。
2.分析:“一”想像大自然怎樣創造形成黃山這處勝境,實質上介紹了黃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溫泉、飛瀑,寫出黃山“奇、險”的特點,給第二部分埋下伏筆,也給“三、四”作鋪墊。它是全文的總起。“二”分三階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寫黃山的登山史,呼應“一”黃山的“險”,為后文寫今天黃山化險為夷作反襯,表明時代不同,風景區已能為全民所享用。“三”著重按游蹤寫登天都峰的過程,與“二”對比,形成古今、虛實相映,點明題旨:“屬于少數人的幸福已屬于多數人。”“四”寫在黃山之巔所見黃山的四大景觀:云海、蒼松、日出、攝身光,和“一”的“奇”緊扣。這四部分聯系是很緊密的,全文采用總分結構的組織形式。借用書上的句子來概括:一、大自然安排勝境;二、不可攀登的黃山;三、幸福已屬多數人;四、這是何等的公園!
3.分析:第二部分寫幾千年來,人們攀登黃山的簡要歷史,看似與寫黃山的特點無關,實則是妙筆,幾千年來很少有人登上黃山最高峰,是因為其險峻,這里側面烘托黃山的險。第三部分寫“我們”登山時的情況,正面直接寫其“險”,同時,也處處與第二部分比較,以突出“換了人間”之意,表達了主題。
4.分析:
本文引證廣泛,材料豐富,而文章結構卻脈絡分明,嚴謹有度。作者將豐富的材料分成幾類,然后依據表現主題的需要,借抒情議論,把它們聯綴成篇。
聯想豐富是本文的突出特點。作者的聯想方式主要有:因果聯想,如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歷史和未來;關系聯想,如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跡;對比聯想,如由剝削階級對“土地”的掠奪,想到勞動者對“土地”的珍惜;相似聯想,如由公子重耳接受土塊,想到古代皇帝的封疆儀式,再想到殖民強盜強迫太平洋島嶼上的土人接受的投降儀式。如此等等。作者嫻熟自如地交替運用這些聯想方式,思緒飛揚,無所不至。
三、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四、附結構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