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禮贊》教案2
如課文的第七自然段;婆娑、屈曲盤旋、好女子、偉丈夫、偉岸、正直、質樸、嚴肅等要讀重音。前四句應讀平直調,下面的四個反問、排比句,宜用揚上調。
2.文章是如何運用揚抑結合手法的?
仔細研讀課文,就會看到文章寫高原景色的“雄壯”、“偉大”,這是揚;而后緊接著寫它的“單調”、令人“懨懨欲睡”,這是“抑”;接著突然出現了白楊樹,使人驚訝,這是揚;第七段中,寫白楊樹“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虬枝”,算不得“好女子”,這是抑;而后一轉筆,說他是“偉丈夫”,這是揚,由此看來,文章抑楊結合,而以先抑后揚為主,顯示出一種變化的節奏美。
3.什么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學創作的一種手法。它往往是通過對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的描寫來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比較復雜而意義又比較深刻,但一時不易講清楚,或者由于某種原因,有些意思不便于說出,于是作品中就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采用象征的手法時,要求象征的事物與被象征的事物之間有著某種相似的特點,能引起人們由此及彼的聯想。
《白楊禮贊》一文中,白楊樹的質樸、嚴肅、力爭上游、不折不撓的形象,正與在共產黨領導下的堅持抗戰的北方的農民本質相似,所以作者對白楊樹的禮贊,正是對他們的禮贊,以此表達了對抗日軍民的崇敬之情。
4.象征與比喻、擬人有什么不同?
象征是一種寫作的手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比喻和擬人是修辭的方法,是從語言的角度來說的。
象征與比喻中的借喻有其相同的地方,都是物體形象化;但象征是將所描寫的事物賦予一定的意義,所以要作細致的描寫,而借喻是建筑在所相似的基礎上,無須描繪或刻畫。
象征和擬人的相同點都是使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用于文章的立意上,而擬人用于語言的表達上。
明白了它們之間的區別,就能更好的理解和分析課文。
6.如何理解散文的意境?
散文的感情十分豐富,具有詩歌一樣的感情。這種感情是通過作品所創造出來的意境顯現的。所以要想準確地理解散文的感情,就應該準確地理解所創造的意境。
意境是指文學作品中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意”是屬于主觀的感受,“境”是指描繪的事物,是客觀的對象。二者融合在一起,就成了一種意境。
分析散文作品的意境要從作品的詞語入手,通對其精煉、優美、樸實、含蓄的語言的分析,來品味和欣賞作品的意境。在分析過程中,要分析景物描寫和環境描寫,進入作品所描繪的天地,并通過感受和想像,使自己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從而受到感染,這樣就能更好地體會作品的意境了。
【妙文賞析】
演講的態勢語言
演講的態勢語言,人們也稱無聲語言或行體語言。所謂態勢語言,就是指演講者的姿態、面部表情、手勢等,它不僅有一定的獨立表達思想和情感的作用,而且更主要的是它有輔助有聲語言和加強有聲語言的作用,協助有聲語言共同完成傳遞信息的作用。任何想用演講為人民服務的演講者,必須掌握和運用態勢語言的技巧,而技巧掌握在這樣的演講者手里,決不會成為目的本身,它會成為他的得力助手,幫助他有效地完成演講任務,從而達到演講的預期效果,所以,每位演講者,都須諳熟、掌握并運用好態勢語言。這一章,我們就演講者的面部表情和手勢來簡單地談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