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課 阿炳在1950
(3)老師小結
2.講析第二部分
(1)默讀課文,思考這部分寫的是什么?
(2)提問:這部分寫的是什么內(nèi)容?
明確:寫錄音的經(jīng)過和錄音三個月后阿炳去世。
提問:錄音的經(jīng)過重點寫了什么?
明確:寫錄制〈二泉映月》的經(jīng)過,簡略寫錄制其他五首曲子。在寫《二泉映月》時又重點寫了“倒帶”時,阿炳聽自己的演奏錄音,阿炳欣喜、高興的神情和動作。
(3)教師小結
3.講析第三部分
(1)中心思想
(2)寫作特點
a、作為電視專題片的文字稿,本文在敘事方式撒謊能夠顯著的特點是:由多人、多角度地敘事。增強人物的真實性;眾多人物的同期聲采訪既增添了歷史感,也增添了現(xiàn)場效果;同時,增添了電視畫面的可看性。 b、解說詞中綜合運用記敘、議論、抒情的多種表達方式,更加突出主題。
二、寫作特色
1.作為一篇電視專題片的文字稿(可視為報告文學),本文在敘事方式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由多個人、多角度地敘事作者多角度、多層面地展示了阿炳飽經(jīng)滄桑的人生,從內(nèi)容上看,作品既介紹了阿炳的人生經(jīng)歷,也敘述了《二泉映月》成為世界名曲的經(jīng)過;既“點”上寫1950年為阿炳錄音的經(jīng)過,又“面”上寫阿炳飽經(jīng)滄桑的一生。在“點”上寫為阿炳錄音的經(jīng)過時,既詳寫了名曲《二泉映月》的錄制,也略寫了其他五首曲子的錄制,并補充說明了《二泉映月》成為絕唱的原因;在“面”上寫阿炳的一生時,既寫了他的藝術生涯,也寫了他的錚錚傲骨,還同時敘寫了他的出身及愛情生活等。文章從黎松濤、電視臺記者宋一民、祝世匡、曹志偉等多個人物的角度去介紹阿炳飽經(jīng)滄桑的一生。這樣多角度、多層面的敘事,增強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實性;眾多人物的同期聲采訪既增添了歷史感,也增添了現(xiàn)場效果;與此同時,也增加了電視畫面的可看性。解說詞中則又綜合運用記敘、議論、抒情和說明。
2.文章還發(fā)揮電視媒體聲畫結合的特點,將解說詞(宋體字)與人物同期聲(楷體字)結合起來敘事寫人人物同期聲是指拍攝新聞時,同步采錄的人物講話,記者和被采訪者的對話等。在電視新聞中,人物同期聲與解說詞都是重要的聲覺形象元素,它們與視覺形象元素一起共同承擔著傳播的功能。同期聲由多個人,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介紹阿炳;解說詞中則將記敘、議論、抒情和說明融為一體。
這篇課文從結構和寫作手法上看,電視片既有大量解說詞旁白,也有6人之多的出境與同期聲播出;既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描寫;既有順序,也有倒敘、插敘;既有敘事、說明,也有議論、抒情。如解說詞中大部分是記敘,但也恰到好處地插入了議論、抒情和說明。插入的議論兼抒情的部分如:(1)1950年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的重要一年。(2)那些為阿炳錄音的人們也沒有意識到,這次錄音將在中國音樂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3)我們現(xiàn)在聽到阿炳的音樂,不管是阿炳親自演奏的,還是其他人改變的版本,都會有一種高山仰止的感覺;(4)可惜當年錄音時由于錄音鋼絲不多,我們已無緣聽到了;(5)這六首被搶錄下的樂曲成了阿炳的絕唱;(6)如果不是黎松壽偶然拉響《二泉映月》的旋律,如果不是1950年楊蔭瀏、曹安和到無錫錄音,如果不是呂驥的造訪和熱心推薦,如果這些不經(jīng)意中發(fā)生的故事并沒有發(fā)生,我們也許就聽不到這一段千古絕唱;(7)《二泉映月》已成為代表中國民族音樂的世界性經(jīng)典曲目。等等。插入的說明如:(1)課文中插入介紹當時無錫道教音樂的情況;(2)據(jù)當?shù)厥煜ぐ⒈囊魳沸屑一貞洠⒈浺魰r已不在巔峰時代;(3)這是阿炳一生中惟一一次登臺演出;(4)引用楊蔭瀏教授《阿炳小傳》中的資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