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琴俱亡》導學案
二、子猷聽見自己的兄弟死了,他居然“不悲”、“不哭”,這似乎有點有悖常理,怎么還說他們兄弟情深呢?
1、因為子猷自己也病重了,他想去見自己的兄弟最后一面,怕悲傷過度,所以他強忍悲痛。
2、神情的“悲”和“哭”都是比較低層次的悲傷,子猷內心悲痛至極,反而在表面上什么都不能表現出來。 這叫“此時無聲勝有聲,道是無情卻有情。”
三、子猷是用什么方式來悼念他的弟弟的呢?體現了他怎樣的個性?
彈琴,
王子猷他是一個個性獨特、行為處世都與眾不同的人。
四、子敬亡故后,子猷的感情有哪些變化?結果如何?
(人亡)了不悲 都不哭 (琴亡) 慟絕良久
月余亦卒
五、為什么子猷在聽聞子敬亡故的消息時了不悲,去奔喪一路也沒哭, 而彈子敬琴后竟慟絕良久?
1:早知將不久人世,他日必將見面,故不悲,后因感慨琴通人性人亡琴亦亡,不禁慟絕良久。
2:不是不悲,只是強自抑制。
六、為什么要強自抑制?這須從《世說新語》說起.
《人琴俱亡》是《世說新語•傷逝》第十六篇,結合其余十八篇來看,《人琴俱亡》作為其中一篇還是較為集中的體現了魏晉時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種思想性格特點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個性表達的同時,還故作曠達追求一種超脫的風度,魏晉風度。
舉例: 《傷逝• 十二》郗嘉賓(郗超)喪,左右白郗公:“郎喪”既聞不悲,因語左右:“殯時可道。”公往臨殯,一慟幾絕。
《 雅量•謝公》東晉名相謝安的侄子在前線與八十萬秦兵作戰,這一戰關乎國家危亡,大勝后派人急來報捷。謝安當時正與客人下棋,看完后若無其事的繼續與客人慢慢下棋,客人問起也只淡淡地說小兒輩破大敵了。——這一戰關系到國之興亡、家之存絕,謝安不可能真的無動于衷,只是越是激動的重要時刻越平靜,才是超脫的風度。 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體現了魏晉時代士人獨特的思想情感 追求——他們注重真性情,追求個性的自由飛揚,同時又力求能擺脫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榮辱毀譽,尋求一種超然的風度。為此,盡管子猷很悲痛,卻還是要強自抑制。
七、那么是什么觸發了他的情感呢?——琴不調 。琴不調說明了什么?
1、主人病亡久已無人彈奏,弦松。
2子猷心中極為悲傷,無論如何總無法調正音弦。而這種極為沉厚的悲情一旦觸景傷懷,便無法再抑制,噴發而出,慟絕良久,月余亦卒。由此更好地體現了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因為子猷前面情郁于中,現在睹物思人,悲痛至極,所以他無法將琴彈協調。一件事物跟隨主人久了,它也有靈氣了,琴和子敬也有心靈相通的地方,除了子敬沒有人能彈出協調的琴聲。這更渲染出子猷內心的悲傷。逝者已去,睹物思人,而琴隨人亡,這更渲染出當時悲涼的氣氛。
八、這種手足情深的悲絕,在作者看來是一種真摯的美好的情感, 劉義慶完全是將這當作一種美好的事物記入《世說新語》中的,體現 了魏晉時代的一種審美觀:(把人的種種情感當成一種美來欣賞)人 的種種喜怒哀樂的情感都是美的。
九、寫作技巧: 由了不悲、都不哭—慟絕良久—月余亦卒,這種兄弟 情誼表達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對比西方文學直 接對人物進行大段的心理描寫的寫作手法,中國古典文學這種通過環 境或人物的言行舉止側面刻畫人物內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現 更加豐富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