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鴨蛋》18
一、 設計思路教材分析
《端午的鴨蛋》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語文》(人教版)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散文。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本單元是民俗單元,意在讓學生關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間文化,在欣賞民俗風情畫中感受日常生活蘊涵的無窮樂趣。《端午的鴨蛋》一文,作者寫鴨蛋、敘民俗、談文化,在平實的生活中發現詩意的美,在小小咸鴨蛋里嘗出生活的滋味,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濃郁民俗風情。行文閑適自由,語言雅俗共賞,趣味盎然。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搜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能夠理解和欣賞一般的文學作品,對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積累。但對于作者汪曾祺及其語言特點不是特別了解;缺乏理性認識傳統文化的機會。恰當適時的進行民俗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教學設想:
學習本文注意引導學生立足文本,聯系生活,進行品讀活動,了解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朗讀訓練和品味語言作為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欣賞范讀讓學生整體的感知文本,設計合作探究及體驗感悟的環節,通過體味讀、重點句子品讀等多角度的朗讀,讓學生于平淡自然的語言中品味文章的韻味和情致,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感受作者的情感態度。突破教學難點。在拓展遷移環節中引導學生深刻反思,感受鄉土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
設計理念:
1、重視朗讀和默讀,使學生在自主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2、語文學習是學生個性化的體驗過程,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3、適當運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學效果,語文是開放的學科,語文的外延是生活,教師利用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加大課堂容量;讓學生展示課前搜集整理的有關信息,體味自主學習的快樂。
二、《端午的鴨蛋》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端午習俗,感受鴨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風情。
2、把握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體會文章語言特色,品味其中的韻味和情致。
過程與方法:
1、加強誦讀,以合作探究和體驗感悟的方式,讓學生于平淡自然的語言中品味文章的韻味和情致。
2、通過搜集資料,交流討論,引起對平凡生活的關注,培養生活情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民俗文化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學生對故鄉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重點:加強朗讀和品味語言解讀文本內在的韻味,感受作者獨特的情趣。
難點:引導學生于平淡自然的語言中品味文章的韻味和情致。
教具準備: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課前預習:
搜集整理有關作者及其散文特點的資料、端午節的資料,制作課件。朗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劃出疑難之處,提問題。(課前匯總)。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屏幕顯示)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請同學們說出下列古詩中表示的民間傳統節令是什么?我們這里在過節時有哪些習慣?
乙卯重五詩